• 108阅读
  • 0回复

处于更加孤立的地位——外国舆论评艾森豪威尔的国情咨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1-13
第4版()
专栏:

处于更加孤立的地位
——外国舆论评艾森豪威尔的国情咨文——
钦本立
这些天来,外国报刊和政界人物正在广泛评论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最近提出的国情咨文。评论的意见虽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可以归纳成这样一个结论,正如日本“朝日新闻”的评论所说,“这篇咨文缺少对付四大国会议后国际形势中……的新精神和新政策”。
自日内瓦四国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以后,要求和平共处和增进国际合作,已成为国际局势发展的主流;“实力地位”政策和“冷战”措施遭到了失败。冷静地估计国际局势这个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定出正确的政策,这正是现实的政治家所需要的才干。但这篇咨文的起草人看来不是这样的。日本“共同社”记者岩立和石塚的报道说,“国情咨文判断说国际形势没有基本的变化;从军费在预算方面占很大一部分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维持‘实力立场’的方针。”咨文的起草人没有记取以往国际局势着重表明必须放弃“实力立场”和“冷战”措施的教训。
为了证明继续执行这个政策和措施是正确和必要的,咨文的起草人不惜采取了歪曲和颠倒众所周知的事实的办法。事情竟达到这样的程度,他们把去年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的没有结果,归咎于苏联“不愿意创造一个可靠的和持久的和平所必须的条件”。实际上谁不知道,阻挠这次会议不能达成协议的不是苏联,而是同苏联谈判的对方。不久前英国工党上院议员乔利勋爵就承认说,西方国家对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的失败负有重大责任。他说,“我认为只有西方国家有道理这种理论是经不起任何驳斥的……实际上,在我看来,西方国家在执行着过时了的实力政策。而在苏联方面,我认为它已经作了许多重大的让步,执行了比我们灵活得多的政策,因而取得了优势。”问题正是由于西方国家代表就会议议程提出的建议,同四大国政府首脑指示直接抵触而且违背了世界人民要求进一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愿望,使会议没有成功。
咨文的起草人为继续执行这种政策作辩护,还重复提出所谓“解放”受到“奴役”的人民民主国家的老调。杜勒斯在1月9日又再次叫嚷什么“和平解放”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目标。这只能又一次证明美国统治集团企图粗暴地干涉他国内政。
正由于美国统治集团不愿意放弃并且热衷于“实力政策”,因而“国情咨文”不仅为“实力政策”辩护,并且还竭力吹嘘这一政策的成就。但是,就连美国一些政界人物,对此也表示了不同的意见,虽然他们并不反对这种政策和措施。譬如,民主党参议员莫尔斯在评论国情咨文时说,“自由世界的利益(应读为美国对外扩张的利益)在最近几个月中受到了许多不必要的挫折”,“政府的外交政策有了成就的说法是不符合于事实的”。共和党参议员真纳也说,他不能够像总统一样对外交事务抱“乐观态度”。大家知道,真纳是极端热心于“实力地位”政策和“冷战”措施的人物之一。
因而,在1月5日举行的有国务卿杜勒斯参加的众议院外交委员会秘密会议上,杜勒斯的外交政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不是偶然的。一个参加这次会议的议员说,在他的记忆里,“国会委员会从来还没有对一个国务卿作过像对杜勒斯这样的谴责”。
问题的真相正是在于:咨文中这种虚伪的乐观主义是用来竭力掩饰“实力地位”政策的失败。
美国的重要报刊对于这一点几乎有着一致的意见,就是美国的“实力地位”政策在1955年遭到了很大的失败。它们提到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中立主义惊人壮大”,“中立国家的对抗”“日趋增长”,人们“决心要避免一次核子战争”,这就使得美国组织的一系列军事集团有被“推翻”的“危险”。譬如,美国报刊透露的关于北大西洋联盟成员国的备战不力就是一个例子。值得提到的是去年12月25日“华尔街日报”发表的米勒从巴黎写来的一篇文章,作者抱怨说,某些西欧国家并没有按照华盛顿的要求拿出大量开支“来实现一年前通过的一项主张,这就是北大西洋联盟在全欧洲的武装部队应该受原子战争的训练,并且相应地装备起来”。于是,他主张美国需要“找寻一种强心剂”,“以使这个精神萎靡的组织恢复生气”。正是出于这样的要求,咨文的起草人洋洋得意地赞扬针对爱好自由的各国人民的军事联盟和集团的体系,并且提出今后要加强它,要保持“威慑性军事力量”和仰仗“原子的威力”。
结果,美国统治集团的好战计划又一次暴露无遗。美国“纽约时报”1月9日发表的汉密尔顿的文章说,这篇国情咨文中“一点也没有提到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核子武器”。但他更着重指出,“由于宣布华盛顿不再支持美国在裁军问题最初七、八年的谈判中提出过或者接受过的任何建议,美国的地位被削弱了”。汉密尔顿还说,美国对裁军问题的态度将会使“欧洲中立主义”继续“增长”,这正是“美国面临最困难的外交问题之一”。应该说,这样的估计是合乎客观现实的。
1955年美国“实力地位”政策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正如“华盛顿邮报”的社论所说的,是由于万隆会议而产生的“要求独立的动力在反抗东南亚组织等军事条约中出现了”。“在联合国,也可以看到同样的影响。美国在联合国的声望已经在走下坡路”。而苏联领袖访问印度、缅甸、阿富汗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更加使得美国统治集团惊惶不安。刚从印度等地旅行归来的共和党参议员拉尔夫·弗兰德斯也承认,“数以百万计的印度人都深信俄国人是‘人类的热爱者和世界的救星’。”长时期遭受殖民主义者欺侮和压迫的亚非人民的日益觉醒和决心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没有疑问,这对殖民主义者和企图在这个地区挑起新战争的帝国主义分子是一个沉重打击。当然,他们对于自己的失败是并不甘心的。
咨文的起草人这次强调要扩大对外“援助”,并特别提出增加对亚洲的“援助”,作为对外政策的中心,正说明了这一点。
美国的对外“援助”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这次大谈对外“援助”的真正企图,真像中国一句俗话说得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根据“印度报业托辣斯”1月5日纽约电讯的报道,由于这篇咨文提到美国的对外“援助”是为了帮助“维护它们的自由反对共产主义的压迫和颠复的威胁而斗争的国家”,因而使联合国代表们也感到“失望”,因为这“就使‘冷战’心理和对待国际问题的‘冷战’态度继续存在下去”。
法国“国际论坛”周刊透露,所谓美国增加对外“援助”的内容,“根据国务院的规划,军事援助将从10.22亿美元增加为32.4亿美元。至于经济援助,预计的增加额就少得多,即从16.81亿美元增加为19.06亿美元。不管什么样名义的美国对外“援助”,实质上是殖民主义者奴役别国人民的新形式。“纽约邮报”记者拉希报道,联合国万隆会议国家人士对这篇咨文特别注意到的一点,就是“咨文中一点也没有谈到亚洲和非洲的殖民主义”,“印度报业托辣斯”的一个电讯说,这是这篇咨文中“最重要的方面”。这是非常有趣的。任凭美国怎样用对外“援助”把自己打扮成像个“慈善家”,但殖民主义者的原形终究是掩藏不了的。
这篇咨文表明,咨文的起草人依然主张实行“实力地位”政策。这种政策早已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事实将会证明,这种政策不会使美国摆脱外交政策上的死胡同,也不会改善它的国际地位。相反,一定会使美国在外交上更加孤立,使它的政策同各国人民的愿望发生更加尖锐的冲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