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中关村:迅速崛起的高科技基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05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关村:迅速崛起的高科技基地
本报记者 贾西平 赖仁琼 任建民
  中关村在变。平均每天有8家高科技公司诞生,平均每天创造技工贸总收入5.2亿多元!
  中关村在变。楼高了,路宽了,环境整洁了,然而更深刻的变化还发生在内部。中关村的管理者和建设者精心营造有利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像修筑交通网那样健全法律法规,像修建高楼大厦那样铸造诚信形象。
  “我不可能找到比中关村更好的环境了。”曾在加拿大、美国工作多年的李德磊博士如是说。他1999年回到中关村创立了中芯微系统有限公司,短短几年,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方舟”系列高性能芯片。
前不久,美国《新闻周刊》选出了全球新兴的8个文化圣地,中关村名列其中。报道称,中关村是“一个高新技术的孵化器”,致力于培养中国的比尔·盖茨,中关村将带领中国进入信息时代。
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关村三年大变样
中关村作为中国新产业的象征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受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的鼓励,科研院所的部分科技人员纷纷走出高墙,探索用自己的知识直接服务于社会并得到回报的路子。中关村地区很快形成“电子一条街”,公司林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无论大小,从一开始就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切入市场,由此孕育了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雏形。
中关村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科研院所密集,广大科技人员投入科技创业的热情高涨是内因;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一系列正确决策,把中关村的发展纳入国家新产业发展战略则是外因。中关村的发展生动地说明了先进生产关系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上世纪末,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地认识到,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用高新科技带动传统产业,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为此,确定一个像美国硅谷那样的龙头创新区域,成为一种必然。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央部署,中关村科技园区确定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十年创一流”的分阶段目标。
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业,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集聚、环境整治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园区改、扩建和新建道路20余条,总长120多公里;铺设电信管道200沟公里;天然气管线117公里。经过改扩建的中关村大街已成为双向6车道、贯穿中心区的城市主干道,两侧绿地环绕,现代雕塑和路灯装饰其间,主要商贸交易场所沿街分布;贯穿八大学院的学院路经过改扩建已成为城市快速路,交通状况大为改观;新建成的北清路贯穿整个发展区,以其高质量道路状况和优美景观成为园区标志性道路,软件园、生命科学园、永丰产业基地、国际商城、新医药园等重要产业基地和项目呈组团式分布于道路两侧,初步显示了中关村的发展蓝图。中科院、清华、北大、人大等重点院所的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后,6万多亩农田已被改为苗圃和林地。
2002年,中关村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预计将超过2420亿元,同比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37亿元,同比增长17.8%;上缴税费110亿元,增长23%。至此,中关村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已全面实现。3年来,园区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左右;2001年,在全国53个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中,中关村园区占1/6。
  以人为本建设园区,中关村努力营造“两个环境”
  谈起创新,北京市分管中关村科技园区工作的副市长刘志华说,观念创新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机制、体制的创新,再次才是科研成果的创新。没有顶尖级人才的聚集,就不会有顶尖的技术成果。政府必须营造适合高科技人才和企业生存、发展的“两个环境”:硬环境即交通、住宅、子女入学和科研条件等;软环境即健全法规和政策保障机制,让创新人员无后顾之忧。
  中央关于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决策出台后,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邀请国内外专家反复论证,并发起大范围的讨论。以立法形式制定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依法保护投资者和创业者合法权益,体现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宗旨,颁布后在外商中引起了很大震动,他们认为这个条例突出体现了中国的创新精神。《条例》为园区构建符合国际规则的市场经济平台奠定了重要的法规基础,作出了多项全国第一的创新性规定:遵循国际惯例,确定了“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的原则;规定工商机关不再核定企业经营范围,出现了全国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允许自然人与外商合资合作,出现了全国第一家自然人与外商合资企业;允许风险投资采取有限合伙形式,出现了全国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在规划方面,中关村一区五园400多平方公里按照“20年不落后”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有形和无形的高速路四通八达,让工作在这里的中外科技人员感觉如同在美国硅谷一样方便快捷。
  智力资源密集度世界第一,中关村成为创业者的乐园
  一名山西农民千里进京寻找高科技,出租车司机把他拉到四通桥下,抬手一指说:“从这儿往北全都是。”
  中关村的智力资源密集度世界第一,连美国也自叹弗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39所,几乎包括了现代科技的所有专业和学科。这里拥有全国力量最雄厚的师资队伍,拥有全国最优秀的学生群体。在校学生将近40万人,每年有大学毕业生10万人。有以中科院为首的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试验基地213家,每年开发研制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品及成果数千项。
  没有大学和研究院所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关村。中关村科技创业第一人陈春先出自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中关村响当当的名牌联想汉卡、方正激光照排系统以及清华紫光的OCR技术、清华同方的集装箱检测等无不与中关村的科研院所、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真正让中关村这个大舞台多姿多彩的是王选、柳传志、段永基等一批“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他们在科技创新实践中,摸索出以“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为核心的企业制度,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犹如一股清风,给科技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活力。在信息经济里,价值的增长不单是通过劳动,还要通过知识去实现。中关村是电脑人才、知识、技术的聚集地,在建立以智力资源为基础的新产业过程中,形成了知识的聚集与外溢。中关村在发展中,具有创新头脑的人才对劳动的新观念,关于知识的新思维和新的经济学价值论,都在源源不断地显露出来。正是这种高科技、高速度、高层次的群众创新实践,使中关村展现出巨大的创造力、蓬勃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志存高远而以致千里,中关村要成为中国高科技的品牌
  志存高远而以致千里。在中关村建设初期,曾围绕中关村的名称有过不同意见。有人说叫“海淀科技园”,有人建议称“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指出:不要以为中关村只是海淀区或北京市的。中关村应该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要让中关村像硅谷一样响亮!
  走进今天的中关村,人们不仅能看到联想、方正、同方等高科技公司的大幅招牌林立,而且可以领略到层出不穷的新成果、新产品的风采。其中,令人振奋的是有一批国内顶尖、国际先进的自主创新成果,如“龙芯”系列CPU芯片、“方舟”系列CPU芯片、“星光”系列专用图像芯片、博奥生物芯片、工频等离子垃圾处理技术等。
  今天的中关村也成了国内外青年才俊向往的圣地。中关村向青年们敞开了大门。高校毕业生只要被中关村高科技企业雇用,就给北京户口,留学生在这儿可以享受北京市民的待遇。外交部特批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名义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地设立了联络处。想回国的留学生,不管是创办企业还是短期开会,都能得到联络处的热情服务。3年来,有3000多个留学生创业团队在中关村落脚,上万人回来考察。中关村还设立了近30个孵化器,最大的一个有100多个中小企业,其中还有专为留学生设置的国际孵化器,各种后勤服务应有尽有。2002年1至8月,留学人员在中关村创办企业347家,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两家“海归派”企业成立。
  美国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卢克斯2002年上半年连续两次来到中关村。第一次来时,他说:“真没想到这儿有这么多人才和成果,简直是个奇迹。”第二次带家人一起来,他说:“在这儿,我又看到了当年硅谷的情景。相信他们早晚会做得比硅谷还好。”
  沿着党中央指引的航向,迎着新世纪初升的太阳,中关村正在以雄健的步伐前进。从短期看,中关村将带动北京的经济发展;从长期看,中关村将步入世界高科技产业基地之林!(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