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海归”,热潮呼唤冷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07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政广角

  2002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中华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投资创业论坛、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岁末年初,从北到南刮起一股旋风,使近年来日渐热烈的“海归”潮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身处旋涡中心的“海归派”们,如何解读这种热潮?一派喧腾中,他们又该怎样把稳自己的脚步?
“海归”,热潮呼唤冷思考
  本报记者 胡果
  “海归”潮涌热为何?
  2002年12月28日,北京二十一世纪饭
  店,刚刚参加完2002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的赵青春一脸喜悦。这位40出头的光电子博士来自加拿大,留学7年首次归来,他说自己的“三个目标”全部实现。
  赵青春的三个目标是:搞学术、带学生;为自己的4项研究成果寻找投资;替国外中小企业进军中国市场担当中介。与西安光机所和西安交大的愉快接洽满足了第一个心愿。后两个目标则在北京落了地———中科院半导体所下属公司有意请他出任副总,主管高端产品开发和国际市场开拓,双方“一谈就成”,效率之高出乎意料!
  供职日本松下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的赵若凡去了天津。在那里上大学的他,已经不太认得出今天的津门。他决定回来,因为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有着太多的空间太多的梦,“在历史机遇和祖国需要的交叉点上实现自我价值,更容易也更有意义!”
  由团中央、全国青联和欧美同学会联手推出的2002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是近年来日渐热烈的“海归”潮的缩影。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留学人员分赴14个省区市,短短7天,发布了600多个项目,签订了100余个协议。短短7天,许多人完成了人生又一次重要抉择:回国创业。
  “海归”潮涌,动因各异,但根本点都是:中国的高速发展,优厚的政策鼓励。
  北京开辟“创业绿色通道”,上海实行“居住证”制度……在“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下,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给“海归派”在创业、居住、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回国创业正其时”,“早回国,早占先机”。采访中,这样的表述不绝于耳。然而,“海归”之路就此平坦无忧了吗?
  优惠之外缺什么?
  与参加回国创业周的许多海外学人相比,朱斌的收获更为厚重。此前一连串的尴尬遭遇,已让这位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博士有些气泄心灰。
  3年前,朱斌回国,边工作边为自己的专利
  寻“婆家”。没想到,这项环保、高效,被称为21世纪十大科技攻关方向的新型燃料电池技术连遭冷遇。原因很简单,留学生创业园区的启动资金多在一二十万元人民币,而这项专利仅生产出样机就需二三百万元。包括一些大企业在内的投资方开口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东西在哪里?这对于朱斌正处于中试阶段的研究来说,无疑是个玩笑。直到这次随团去了大庆,在这个正致力于二次创业的能源型城市,朱博士才算找到知音。
  “好项目落脚为什么这么难?能不能建立真正的风险投资体系,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资金扶持实行打分制,用科学测评代替简单的一刀切,将好钢用在刀刃上?”烦恼虽除,朱斌的思考却在延续。
  机制比优惠更重要———这是许多“海归派”
  共同的心声。在他们眼中,目前国内从政府机构到留学生创业园区,对“海归”存有的种种误区,阻碍了相关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将回国创业等同于投资办厂。“海归派”中不仅有工程师、发明家,也有管理、教育专家,还有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实业报国并非唯一途径,不能对带着资本、专利回来的热,对带着知识、经验回来的冷。
  将先进技术等同于“高精尖”。去年11月回国的留美材料学博士吕亚非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离不开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海外留学人员完全可以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将创业模式单一定位于“回国定居”。留美博士郑慈煊感慨道:“在国内听了几天报告,听出了一种倾向:对下定决心卖了车子、房子回来定居的热烈欢迎,对持有‘绿卡’、‘留有退路’的兴趣顿减。将创业模式简单定位于‘回国’过于感情化。我是学生物信息学的,彻底回国创业并不利于学术发展,‘跨国’创业、优势互补,岂不更好?!”
  “空降部队”软着陆
  参加完回国创业周的郑慈煊并不急于找到一个落脚点,他还想去赶赶另一个“大集”———刚刚开幕的第五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多看多听多感受,冷静选择,有益无害。”
  留学韩国的经营学博士姜正模回国已两年。
  他设在北京的投资咨询公司为许多留学生回国创业提供过服务。他认为,面对如火如荼的“海归”热,海外学人自身也需冷静思考。
  “现在国内对回国创业的海外学人有一种称谓———空降部队,意思是与周围环境不接轨。如何迅速熟悉国情,成功实现‘软着陆’,是对所有留学回国人员的最大考验。”
  “空降部队”软着陆,不仅仅是留学人员的事。留日学人为国服务团、海外青年材料博士服务企业活动、海外百名博士走进西部行动……近年来,仅团中央、全国青联就组织了一系列活动,目的正是搭建起海外学人了解祖国、服务祖国的“金桥”。
  有关数字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国门的40万留学生中有14万人陆续回国,并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建成的60多个留学生创业园中,“海归”企业达4000家,产值超过100亿元。
  新一轮海外学人归国创业高潮来势正猛。一群拥有先进技术、商战理念和丰富中西沟通经验的国际化人才,一个心怀热诚、冷静创业的“海归”群体,对于快步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意义非同寻常。
  (名词解释:海归,指留学人员从海外回到国内创业或服务。)(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