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心中装着百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09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心中装着百姓
  郭庆晨
  老百姓评判干部的标准,可以说有很多条,但首屈一指的还是干部对老百姓的态度问题。一个干部,他的水平可能有高有低,能力可能有强有弱,但是,只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老百姓就欢迎他。相反,你心里没有老百姓,就不会从百姓需要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也不会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做决定、办事情。所以,如果问老百姓评判一个干部好还是不好的标准,一定会将与百姓的感情是否深厚放在第一位。
  我们看到,每一个被老百姓记在心里念念不忘的干部,无一不是对老百姓充满了深厚真挚的感情。焦裕禄经常出入贫苦农民的家门,把自己当成农民的儿子;孔繁森关心贫苦牧民的生活,寒冬腊月里用自己的体温为藏族老妈妈焐脚……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心中装着群众。
  最近报道的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又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干部。他在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州委书记的时候,在两年多时间里跑遍了全州二百一十八个乡镇,在三十多个乡镇住过。报道说:“除去在省里州里开会,办公需要的时间,在‘开门见山’的湘西,这是一个没有喘息之机的时间。”这个统计没有包括郑培民去村寨的数字,但报道中却有一段他上任州委书记后第一次下乡的情节。第一次下乡,他选的是湘西最贫困的村寨———叭仁村。这是一个需要一连步行四小时、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的苗族村寨。郑培民去了,他是想亲眼看看这个贫穷的村寨里的农民生活究竟是个什么样。贫困农民张来富家,郑培民书记曾经先后去过四次,又是送钱又是送母羊送蚊帐……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心中有百姓,说明他时时处处想着百姓尽快过上好日子。
  俗话说:“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干部心中有百姓,百姓心中必然也会有干部。郑培民去世后,他在湘西的扶贫点凤凰县安坪村的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悼念他们的好书记;许多湘西的老百姓要自己掏路费到北京和长沙去送他们的好书记。不用说,这还是感情在起作用。
  应该承认,我们干部队伍中有那么一些人心中是没有老百姓的。他们有的是将“政绩”放在第一位,只要是能够干出数字,有利于自己高升就行,至于那“政绩”是“豆腐渣”还是重复建设,一概不管。他们有的是将“关系”放在第一位,什么傍大官、傍大款,谁有用傍谁,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他们有的是把小集团、小圈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谁为我卖力气我就格外关照谁,什么群众的利益,这点儿好处“哥们儿”、“姐们儿”们还分不过来呢,哪还顾得了他们!诸如此类的“第一位”还有不少,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百姓对立面去了。前两年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四川省安岳县农民刘福民因妻女被拐卖,去找派出所,竟遭毒打,上访“有关部门”十余年,居然无人搭理。更有意思的是,刘福民所在县的有关领导在他一个上访材料上做了这样的批示:“到银河系找外星人解决”、“到月球找秘书长处理”。这是什么话?这样的“公仆”对百姓还有什么感情可言?
  谁心里没有百姓,百姓的心里自然也就没有他们的位置;而那些心里装着百姓的干部才是群众能指望得上的干部,也才是群众满意的好干部。他们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