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郑守仪:情注有孔虫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10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我国科学家郑守仪获美国2003年度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奖。什么是有孔虫?科学家为什么倾情投入研究?请看——
郑守仪:情注有孔虫世界
  本报记者 宋学春
  有孔虫很小,小得肉眼看不见。有孔虫作用却很大,它被称为“大海里的小巨人”。系统研究有孔虫,已成为我们研究地球地质演变史的重要依据。这种带壳的海洋单细胞动物,古今大约有4万余种。它们可生存在海洋的潮间带(与大陆架概念相近)至一万米深处,生命周期短则几天,长则2年多。
  还是少女时代,郑守仪借助显微镜第一次看到婀娜多姿的有孔虫时,就“一见钟情”了。今天,那双在显微镜下观察了40多年的眼睛,还是那么大而有神。
  常年在显微镜下工作着,为国家建立有孔虫“户口簿”1956年,我国在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中提出研究有孔虫,当年回国的郑守仪决心给国家尽快建立一套准确可靠的有孔虫“户口簿”。
  这是一项十分繁琐、复杂的工程。郑守仪常年在显微镜下工作着。
  她挑出标本,对不同种类的标本计数,眼睛瞅的时间长了,就会头昏眼花。一次为挑选一种名为“隐室虫属”标本,她竟一粒粒数了几十盘浮出的浓缩样品,用了一天的时间,最终在最后一盘的角落发现了该标本。“一定会找到的!”工作的疲劳无法撼动她的自信。
  郑守仪的家、办公室、实验室,成了有孔虫的“天下”。47年来,郑守仪研究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其部分岛屿的上千个测站所采的有孔虫。
  “1972年,东海水深78.9米测站。有孔虫种类56个,个体数5664个……”郑守仪就这样详细建立了一套有孔虫基本资料。累计为有孔虫“族谱”增加了1个新科、l个新亚科、24个新属、290个新种。其中不少新属被美国学者载入权威的《有孔虫属及其分类》。
  纠正外国权威学者的错误结论;大量研究论文被广泛应用一天,郑守仪对采自西沙群岛的有孔虫进行切面观察,发现其室腔具有垂直隔板,面对这一新发现,郑守仪兴奋不已。早在1884年,一位英国籍的世界有孔虫研究权威把它归入壳内无隔板的编织虫属,其研究成果被沿用了将近一个世纪。
  为了证实自己的发现,郑守仪在显微镜下边琢磨边画图形。她将标本不同厚度时的不同形态准确地画出来,标本越薄越透明,内部结构越清晰。然而,如此小的虫壳,如此薄的小片,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郑守仪成功了,她建立新属“隔编织虫属”,纠正了权威学者的错误结论……几分耕耘,几分收获。郑守仪的大量研究论文被我国第四纪地质和古生物工作者广泛应用。有外国学者说,郑守仪的专著“很可能成为可广泛应用多年的经典著作,形态图及薄切面的质量也是出类拔萃的”。
  研制有孔虫放大模型,使之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具和科普展品有孔虫千姿百态,如何使它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具和科普展品?凭借对有孔虫的形态了如指掌,郑守仪于2001年着手开发放大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的有孔虫模型,现已用它制作了100多个属种的有孔虫放大模型,约占已知“全新世”瓷状有孔虫属的2/3。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海洋地学部主任哈克博士在郑守仪的实验室看到有孔虫放大模型时,称赞这是对全球有孔虫研究事业的贡献。
  “有孔虫太漂亮了!”郑守仪一直陶醉在有孔虫的世界里。她想让沿海城市建放大的有孔虫模型雕塑园、开发有孔虫模型旅游纪念品、设计有孔虫模型建筑……
  郑守仪小传
郑守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1931年5月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祖籍广东中山。1956年回国,开创并全面发展了我国现代有孔虫分类与生态学研究。已发表320万字的学术论文和专著。(附图片)
  郑守仪正在制作有孔虫模型。 本报记者 宋学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