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赵旭东:精神病学的探索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10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名医风采

  赵旭东:精神病学的探索者
本报记者 张帆
  听赵旭东谈论医学,给人的感觉他更像一名社会学者、人类学者,总之与人们心目中身穿白大褂、胸挂听诊器的医生有所不同。但赵旭东确实是一名大夫,他所关注的是人的心理健康。他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得精神病学博士学位的医生,对现代医学与传统社会、民族文化的关系有独特的见解,对中国精神病学的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78年,16岁的赵旭东走进了昆明医学院的大门。而
  大四时一堂普通的自然辩证法课,最终使赵旭东走上精神病学的研究道路。当时,讲课的老师刚刚参加了国内的一次医学心理学研讨会,讲课时顺带提及医学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这个领域像磁石一样把赵旭东吸引住了。
  赵旭东开始收集和阅读国内所有能找到的心理学、精神病学的书籍,并迎着周围怀疑和不解的目光,到离昆明
  20多公里外的精神病院开展研究。从昆明医学院毕业后,
  赵旭东又在华西医科大学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在准备毕业论文的时候,赵旭东跑到川西大凉山蹲了2个月,当地彝族同胞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理特征变化,引起了赵旭东的注意,一个新的问题从脑子里蹦了出来,“医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能否进行跨文化研究呢?”
  带着这个问题,1990年,赵旭东远赴德国海德堡大学,那里是德国人文、自然学术界的重镇;德国人严谨的学风和讲求跨学科研究的传统使赵旭东获益匪浅。在海德堡,赵旭东每天坚持工作11个小时,除专业外,他广泛涉猎西方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3年后,赵旭东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而且博士论文《在中国移植系统家庭治疗的跨文化研究》得到了导师极高的褒奖。
  中国人口众多,精神病医生却只有1万名,而13万人口的海德堡,精神病医生就有600人,赵旭东清楚地知道中国与世界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差距之大,他的事业在中国。
  1993年回到母校昆明医学院后,赵旭东就忙开了。8年
  来,赵旭东带头在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开展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心理治疗技术、催眠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建成国内首个标准心理治疗室及影像资料库;其中家庭系统治疗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赵旭东领导的精神病科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项目,并积极为国内各大医院培养专门人才,1997—1999年,完成了国内第一个达到国际标准的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
  在昆医附一院内,赵旭东已经建立起开放式的精神病房,开展联络会诊精神病学业务,向各科患者提供心理卫生服务。他的理想是建立生物—心理—社会的新的医学模式,实现自己的医学探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