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阅读
  • 0回复

法国领来的“螟蛉子”——普鲁士三百周年随感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10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法国领来的“螟蛉子”
  ——普鲁士三百周年随感之二
  江建国
1618年到1648年之间,欧洲的心脏地区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之间接连打了30年的仗,史称“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的主战场就在现在的德国。它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地区的破坏程度史无前例,历史学家们甚至认为它堪称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过后,德意志地区“千村薜苈”、“万户萧疏”。尚未正式立国,但雄心勃勃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也未能幸免。据流传下来的记载,柏林以北的鲁平地区人口几乎死绝,只剩下4个村子,每年新出生的婴儿不过四五个而已。本来就没有多大的柏林只剩下7500人,而当时巴黎和伦敦都已经是50万人口的都市,阿姆斯特丹人口早已超过10万,荣登世界贸易之都的宝座。普鲁士要想腾飞,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缺人。而它的兴起过程最为成功的决定性政策就是敞开大门,广招天下英才。
  在法国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与
  16世纪兴起的新教之间的斗争几起
  几伏。1598年4月,国王亨利四世颁布有名的《南特敕令》,给予新教徒,即胡格诺教徒以合法地位。但他死后,胡格诺教徒地位重新恶化。1685年10月15日,法国历史上有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剥夺了胡格诺教徒的最后一点权利,迫使他们开始秘密大批逃亡。普鲁士慧眼识良机。仅仅3个星期之后,普鲁士的统治者、开国国王的父亲———弗里德里希·威廉选帝侯就针锋相对地颁布《波茨坦敕令》,鼓励法国受到迫害的胡格诺教徒移居普鲁士。后世公认这是普鲁士崛起的第一步,也是这位统治者最有远见的决策。这个决策固然同他本人同样信奉新教、天然同情胡格诺教徒的处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曾留学荷兰,眼界开阔,他深知“人力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
  据估计,从1685年的《枫丹白露敕令》开始,直到1715年30年间,逃出法国的胡格诺教徒有20万人之多,其中的富裕阶层大多去了瑞士、荷兰和英国。当时的普鲁士可以说一穷二白,没有什么格外吸引人的地方。为了同上述国家争夺人才,弗里德里希·威廉选帝侯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除消费税之外,在5年之内免除一切公共负担(以后又延长到10年),准许他们自由从事
  一切职业,在农村定居者可以获得耕地,穷人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木材取暖。企业家开设工厂可以获得政府的优惠贷款,等等。当时胡格诺教徒中的工厂主总计获得了10万塔勒(当时货币名称),穷人获得了
  7万塔勒的各种帮助。这位统治者派
  出官员在阿姆斯特丹、汉堡、法兰克福等地设立接待站,以德法两种文字印发这份敕令,在法国各地广为散发,政府设立集中管理的“法国事务专员公署”,颇有些类似当今的招商引资机构。
  最后约有2万胡格诺教徒来到勃兰登堡地区,特别是柏林。被“三十年战争”荡平的大地重新具有了人气。胡格诺教徒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法国的技术、文化和处在较高发展水平上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例如,胡格诺教徒所到之处,都建起了羊毛、亚麻等细布纺织厂,仅柏林一地就出现了
  876台纺织机,雇佣了大批工
  人。此后印染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丝绸加工、金银加工、珠宝制造、帽子、手套、刺绣等普鲁士人不懂不会的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普鲁士。几十种新的职业完全是由胡格诺教徒带来的。此前普鲁士人只吃难以消化的黑麦面包,是法国的胡格诺教徒帮助普鲁士人学会烤制香甜可口的小麦粉面包;此前冬季普鲁士人只戴粗笨的毛皮手套,是胡格诺教徒教给他们缝制精美的皮手套。当时柏林有1/3的人口是法国人,法语同德语一样通行。难得的是,“伟大的选帝侯”还知人善任,任命他们之中的优秀分子担任他子女的教师和官员,鼓励他们传播法国的文化。今天柏林中心区的“法国街”和矗立在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广场之一”的宪兵广场的法国教堂,就是胡格诺教徒当年聚居和作礼拜的地方。这些被普鲁士“收养”的来自法国的“螟蛉子”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19世纪的德国著名作家特奥多尔·冯塔纳就是胡格诺教徒的后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