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把根留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12
第7版(大地·美术)
专栏:艺坛走笔

  把根留住
  邵大箴
  我国有几千年历史的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之所以灿烂辉煌,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有无数来自民间的手工艺人默默无闻的奉献。例如我国古代艺术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大足等石窟艺术,都是出自佚名的艺术匠人之手。即使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也得益于民间艺术不浅。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不少艺术大师有过从事民间工艺的经历,最近的例子是齐白石。齐白石青年时期曾经是个民间木雕匠师,他之所以能成为20世纪中国画革新的大师,除了继承文人画的优秀传统外,还从民间雕刻中吸收了新鲜养料,从而使自己的艺术作风更为质朴、隽永,更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在20世纪中国以至世界美术史上,延安木刻创作占有独特的位置。它以贴近群众现实生活的内容和新鲜活泼的形式,开辟了中国现代美术的新篇章。古元、彦涵、力群等一批年轻的艺术家的创作精神来源于沸腾的生活,也来源于民间的艺术创作,主要是年画和剪纸。由于把从西欧和俄罗斯现代木刻艺术中学到的技巧和陕北民间艺术语言结合起来,使版画形式别开生面。他们的作品不仅受到当时群众的喜爱,而且成为美术史上的不朽篇章。
  人类进入工业化和科技时代之后,新的物质工具材料和传播媒介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文化艺术创造的手段。但与此同时,各民族文化的日趋“现代化”所造成的相互接近和彼此雷同的情况,也使我们十分忧虑。现代人渴望与自然接近,渴望追求精神世界的和谐,而各民族口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体现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关系的观念与感情。如果这些珍贵的遗产一旦消失,人类的现代文明将是残缺不全和畸形的。令我们不安的是,这种可怕的征兆已经出现。重物质、轻精神,重机械和科技、轻手艺,一味追求时尚和摩登、漠视传统文化价值……已经成为流行的风气,给当代人类精神文化蒙上一层阴影。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人类文明的前途将不堪设想。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和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必须尊重精神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必须珍惜各民族的艺术创造,必须保护、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传统……我们要做的事很多。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央美术学院已经率先建立了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很早就已经成立了“中国民间美术馆筹备处”,在中国美术馆的仓库里藏有大量民间美术品,该馆也拥有一批资深的民间美术研究人才。中国美术馆在完成修缮任务之后于明春将重新开馆,除有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固定陈列外,计划辟出若干展厅,专门陈列馆藏民间美术品。
  就当前中国美术创作来说,真正能满足群众的需要,真正有所突破和摆脱雷同化,真正赢得世界声誉,必须引导艺术家们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把目光转向民族和民间艺术传统,从中发掘宝贵的资源,这是走出美术创作“新八股”的有效途径。
  总之,人类要保持精神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必须鼓励每个民族保持和发扬本民族文化艺术的特色,必须在重视文字的、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重视口头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正是在这些遗产中,保留着一个民族最古老、最纯粹的“基因”,这种属于民族灵魂和民族智慧的东西,对本民族十分重要,对整个世界也弥为珍贵。现代人类的精神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无视和抛弃那些可贵的、几千年承传下来的文化沉淀,我们的世界将会在“五光十色”的表象下苍白无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