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从院士写小人书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13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从院士写小人书谈起
刘成友
一套《解读生命科学》的科普小人书,最近摆在许多书店的柜台上,很受欢迎。书的作者是谈家桢等十二位两院院士。书中提出并回答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眼鼻不会长错地方”、“现在的猿能变人吗”等等,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院士写小人书,源于他们对科普工作的强烈责任感。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不高,愚昧无知引发不少悲剧。文盲加科盲,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感于此,几位院士希望推荐一些,并且写作一些系统而又通俗的科普读物,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出版界的响应,于是有了这套面向少年儿童的科普小人书。小人书不单惠及青少年,对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都将功莫大焉。
大院士写科普小人书,是大材小用吗?答案是否定的。有人说,最好的科普读物通常是一流的科学家或热爱此道的专业人士撰写的。他们在专业上有较深的造诣,表达准确而又生动活泼。很难想象一个不懂科学的人却能写出让别人看得懂的科普读物。另一方面,科普读物不仅仅是把科学知识通俗化,更要求从中体现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要求作者不但具备科学知识,还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小人书作用不小,中外很多大科学家的成长不少是从这些科普小人书启蒙的。
在我国科普作家的长廊里,我们很难忘记这样一些闪光而又熟悉的名字:高士其、华罗庚、竺可桢、严济慈、周建人等等。他们用一本本优秀的科普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外国的一些著名学者,如英国霍金的《时间简史》,法国法布尔的《昆虫记》,俄国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等,更是传世之作。他们一边稿科研,一边搞科普,用丰富渊博的知识和优美细腻的文笔,引来知识的甘泉,带来美的享受。科普园地离不开这样一专多能的人们。
科技普及和科技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双翼,两者都不可或缺。许多科技发达的国家也通常是科普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科普水平,也反映着和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反映着和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去年六月科普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科普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也意味着对科普的重视将更多地通过建设、投资、宣传等实际行动体现出来。让科技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走近大众,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幸事,也是大众的福音。
科普读物需要科学家来写,科普工作却需要全社会来做。特别是科学和文艺工作者,以及科教、媒体等单位,应成为科普工作的主要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倡导科普、鼓励科普的风气,并有计划地制定一些制度和规章鼓励科普工作,解决一些积久的问题,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比如,目前在科研领域,科普成果不论从考核标准和观念上,都不被看作科技人员的工作业绩,这个问题不解决,类似《解读生命科学》的丛书就不会多出现;比如,投入不足是困扰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到二00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人均专项科普活动经费达到每人每年零点五元的目标,至今仍未实现;再如,科技场馆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场馆被占用现象严重,等等,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如此,就有望在全社会形成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