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一场大雪过后,本报记者来到距昆明仅六十公里的漆树塘村,亲眼目睹了贫困户的生存状态——王绍光的苦涩与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13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

一场大雪过后,本报记者来到距昆明仅六十公里的漆树塘村,亲眼目睹了贫困户的生存状态——
王绍光的苦涩与希望
本报记者 张帆
编者按:隆冬时节,春节将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得怎么样?党中央非常关心。最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开会,研究进一步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又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把帮扶困难群众作为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切实抓紧抓好。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困难群众放在心上,了解他们的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苦涩
  王绍光的大儿子说:“去年腊月间,亲戚给了一双袜子,我爹有生以来才有袜子穿。”
  1月5日,王绍光刚上大学的大儿子从学校回到家。夜里,一场漫天的大雪接踵而至。
  这是入冬以来滇东地区下的最大的一场雪,足足10个时辰的降雪把王绍光一家所在的嵩明县白邑乡漆树塘村覆盖在一片白色之中。
  “这雪下得怪人,前天天还暖着,说下就下,没得预兆。”王绍光一边数落着天气,一边叫大儿子王永学把被雪水滴湿的被子拿到坝子上晒一晒,顺便再借副梯子补补房顶。
  王绍光的媳妇张圣珍是全家起得最早的人,一大早就升起火塘,煮好两碗玉米糊糊送到公公、婆婆家里去,老人都患有慢性病,没钱医治,只好在家挨着,天冷更是下不了床。
  20多年来,王绍光领着媳妇和两个儿子在土地上苦苦劳作,与贫困作全力抗争,40出头的他看着像60岁的老头。几绺黄褐的头发搭在额头上,发灰的脸上满是皱纹,穿一件沾满泥土的破旧中山装——这是他仅有的两件外衣中的一件。“去年腊月间,亲戚给了一双袜子,我爹有生以来才有袜子穿,我妈的袜子是捡我和兄弟的,而我们一年四季也就穿一双袜子,没有换洗的。”老大王永学说。
  王绍光一家盘着8亩地。眼下小麦刚入中耕,今年4月才能收;没有灌溉水,大春就只能种点包谷和洋芋,再套种点丝瓜。投入太少,产量也低,小麦亩产150公斤,包谷200公斤。一年下来,除腊月期间用2斤包谷换1斤大米外,就只靠包谷和洋芋为食了。
  儿子们的学费是王绍光最大的心病。8年前他开始上山采药,带着一张塑料布,一出门就是两三天,夜里裹着塑料布就是一宿。后来,采的人越来越多,采药的点也越来越远,“龙胆草、何首乌、蛇药这些原先到处都有,现在没有了,最远的地方我来回走了15天。”
  去年7月的一天,王绍光采药时眼睛被野棘刺伤,什么也瞧不见了,张圣珍得知消息后,不晓得从哪里生出的勇气,夜里独自上山,把自己的男人背回来。回家后,王绍光的眼睛没事了,身体却一路往下走,胃下垂、腰肌劳损先后而至,现在基本上丧失了劳动力,地是盘不动了,采药的活儿也干不成了。
希望
  大儿子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王绍光也从村上贷到了1000元,准备种点蔬菜,乡党委周书记还踏雪送来一袋米、一床被
  过去的一年辛劳如此,日子也没见怎么好过,但有一件事让王绍光特别高兴——去年,大儿子王永学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成为嵩明县3000多苗族人中的第一个大学生。
  “收到通知书那几天,我爹夜里总睡不着,我晓得他一是高兴,二是忧心,一学期就得交近4000元的学杂费,还不包括生活费,钱到哪里去找啊。”在那些日子里,王永学看见父亲日见消瘦的背影,退学的想法都有了,但看着手里那张红得扎眼的通知书,到嘴边的话又生生地吞了回去。
  好在乡里帮助了2000元,办事处和村上又给了点,王绍光一狠心,贱卖了两头猪,又向亲戚筹了点儿。儿子上学的钱总算有了。
  王永学上昆明的那天,成了全家,也是漆树塘全村的节日。漆树塘距离昆明也就是60公里的样子,但此前一家人谁都没上过省城。王绍光穿上了儿子中学时候的一件外衣,张圣珍也从姐姐那里借来一件,儿子从旧货市场花了8元钱买了件衬衫,找了一个熟悉昆明的亲戚带路,一家人就这样动了身。进了城,找到学校,老两口帮助儿子收拾停当就赶回来,来回花了28元车费。张圣珍的脑海里连昆明什么样也没印象,只是逢人就说:“昆明好,昆明好嘛。”
  送走了老大,还有老二,老二王永文今年念初一。既然小的还在后头,王绍光就还得为新生活谋划,操劳。思前想后,他准备种点蔬菜,可没有垫本的资金。好在村里搞起了小额信贷,王绍光感觉小额信贷好是好,但每个月要还现钱,拿不出来。更让他困惑的是市场的变化,“今年你说番茄好卖,但明年价又变了,种下去亏本怎么办?”
  跟媳妇商量了好久,最后,王绍光还是从村上贷了1000元。既不懂蔬菜种植技术,又没有种植经验,更缺乏市场信息的王绍光决定冒一回险。一辈子干事稳当的王绍光这回头上顶了个大锅盖,一想到来年,心里总有点惴惴不安。日头偏西的时候,乡干部进家来了,走在前头的是乡党委周书记。周书记可是个好人啊,去年乡上给老大的2000块钱,就是周书记亲手递到王绍光手里的,王绍光说自己当时鼻子泛酸,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周书记爬上房看了看屋顶漏水的情况,还给王绍光留下了一大袋大米和一床棉被,“盖暖和些,吃些白米饭,不要再省着,要过年了么。哦,大学生也回来了,王绍光你该高兴了!”
  周书记和王绍光坐了一会,从王绍光支支吾吾的嘴里得知他种菜的打算。“好,有想法就好。这样,我明天请农科站的人来帮你看看,整整。不明白的事情还真是要多问哩。”周书记嘱咐道。
  记者临走的时候,掏出随身携带的200元交给王绍光,算是帮持他一点种菜的本钱。记者真心祝福这个为命运所困的人能成功一次,哪怕只有一次,让他计划的新生活有一个美好的开始。(附图片)
  题头照片为王绍光夫妇。
  本报记者 张帆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