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纷纷扰扰何时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14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台湾一月印象

  纷纷扰扰何时了?
  本报记者 吴亚明 陈晓星
  再次踏上宝岛,依然是纷纷扰扰,没有任何新的气象,听得最多、见得最多的字眼是“沉沦”,不光是台湾民众感觉社会和经济日益“沉沦”,台湾的政治人物再也不能粉饰太平,并且再次喊出了“拼经济”、“大改革”的口号,甚至提出了要改善两岸关系的说法。但是两年多来的教训一遍又一遍提醒民众,台湾当局领导人的口号永远只是空头支票,因为政治人物要的只是“选票”,心中根本就没有人民福祉。所以,经济疲弱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普通民众苦于生计的愁情,都湮没在“政治”的纷纷扰扰中。
  “教育改革”在台湾已经喊了许多年,但是到目前为止,根本就不知道要改成什么样,更不知道怎么改,家长和学生成了实验室的“白老鼠”,日子难过。就拿教科书来说,一会儿说是要“基于活泼多元的原则”,开放民间编辑教科书;一会儿又说要收回政策,恢复统编教材。最荒谬的莫过于出版商自己发现教材有错误,想要重新送审,却被拒绝。而更有少数人不去反思“教育改革”的得失,倒是不遗余力地“去中国化”。为了切断两岸之间的血脉亲情、文化传承,不惜牺牲莘莘学子的利益,居然动议把台湾9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中的“中华文化”改成“台湾文化”,把“乡土文学”改成“台湾文学”,把“汉字”改为“文字”。
  毕竟都是中国人,离春节还早,岛内的许多民众就已经在筹划年货和年菜了,与此同时,许多家庭也盼着在祖国大陆辛苦多时的亲人早日回家团圆。按理说,在两岸实现直接通航之前,在祖国大陆的台商及其家属希望在春节期间包机直航返乡过年,是合情合理的要求,也是一件完全可以办到的事情。但是,岛内有一些人却在这个关系广大台商切身利益的事情上一再节外生枝,使事情变得复杂化。首先是包机直航成了包机“曲”航,说是为了安全考虑,一定要经停港澳;第二是千方百计阻挠航运公司与大陆有关部门协商。要不是祖国大陆方面处处从台湾工商界、台湾同胞的利益出发,灵活务实推动,积极努力促成,连包机“曲”航都困难。台湾当局有关部门缺乏诚意和善意,徒然增加民众的负担,这一点台商最清楚不过,所以他们也以行动表达了他们的不信任感。台湾“海基会”原来估计会有13000位台商会通过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地区直接往来返台过年,但是到截止的登记时间为止,申请人数为零。有人指出,造成以这种途径返乡过年无人问津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台湾当局有关部门根本不体谅台商的困难,手续繁杂,为德不卒。
  连春节包机这样纯粹是为了方便民众的事情都一波三折,难怪民众对台湾的经济前景及当局能力缺乏信心,也因此“企业不敢投资,民间不敢消费”,经济走不出衰退的阴影。至于“三通”不通,贻误商机,不光让岛内的工商业者焦虑,就连外商也坐不住了。“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长包道格多次表示,台湾不应该将中国大陆视为威胁,而应该看作是机会。他更说明,美国在台商会会员人数从前年的900人降至去年的800人,今年又降为700人,显示美商渐渐离开台北。美商认为,台湾仍有很多大政策不确定,例如两岸关系政策,使美商往来很不方便,外商认为,如果两岸的联络更为方便,就更愿意留下来。
  台湾当局处心积虑“拼政治”,政策反复多变,让民众彷徨无依、缺乏信心。台湾的《天下》杂志自1994年开始,每年公布年度舆情调查。2002年度的调查数字显示,台湾民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其中,对台湾当局执政能力的失望指数,从2001年的34.3%激增到2002年的50%;对未来感到“悲观”者则创历来新高,达到49.9%,几乎比上年的25.5%翻了一番。
  “老百姓已经听腻了口水,看透了口号,转而要求真正的执政成效、清廉操守及实现愿景的能力。画饼不能充饥,再用力的摇旗呐喊、再声嘶力竭的诅咒指控,都抵不上明天的一口饭和孩子将来更好的生活”。什么时候台湾当局能够真正倾听民众的呼声呢?
  (本报台北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