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河湖不美誓不休——北京市人大代表段天顺关注首都河湖整治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15
第13版(民主和法制周刊)
专栏:走近人大代表

  河湖不美誓不休
——北京市人大代表段天顺关注首都河湖整治记事
鲁来顺
2002年金秋,京城天安门东侧的菖蒲河公园亮相。眼前,红墙之下,古河道中,清澈的河水蜿蜒东行。“沉睡”多年的菖蒲河终于重展笑颜,园内水清鱼戏,草青树绿,游人如织,欢声笑语。
菖蒲河这条古老河道重获新生,是北京市河湖整治发生巨变的缩影。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静静流淌的菖蒲河水还浸透着一位“老水利”的汗水。他就是北京市人大代表段天顺。
情有独钟献良策
段天顺是北京市第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他对首都的河湖水利情有独钟。他生长于京城,古都风韵耳濡目染。曾在水利部门耕耘十几个春秋,编纂过《北京水利志》的段天顺,直至离休后仍然对首都河湖整治痴心不改。
京城水脉作为城市灵魂,与古都岁月休戚相关,愈来愈受到社会关注。北京市委、市政府深晓民意,从1998年起,依据“以水为中心,进行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拉开了大力进行城市水环境建设和治理的序幕。
作为人大代表,段天顺深感肩头担子沉重。1998年12月,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市政府关于整治城市河湖,创造优美环境议案办理报告时,列席会议的段天顺代表第一次提出恢复菖蒲河,建设清洁优美的水环境的建议。在规划建设时,“必须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整体格局,体现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为此,他建议把长河建成体现北京历史文化岁月的风景线。长河是一条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人工河道,两岸有不少古建筑和现代建筑。通过治理,把这些建筑单位的围墙打开,亮出河岸,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他建议整治、恢复部分河湖,比如位于天安门金水河东边的菖蒲河、广安门附近的青年湖等。段代表的一番发言,在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河湖不美誓不休。对北京的河湖整治,段天顺代表挂念于心,锲而不舍。1999年5月和2000年11月,他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在审议《北京城市河湖管理条例(草案)》时,两次提出恢复菖蒲河、前三门护城河的建议。会后,他走访群众,请教水利专家,充分调研。2001年1月,在市人代会上,他再一次领衔提出了关于恢复菖蒲河等四项建议。位于天安门东侧的菖蒲河,长500余米,在明代是皇城外金水河的一段。明代在菖蒲河附近建有宫殿群。明人有诗赞美:层台凌碧落,盘石蹑丹梯。卷幔西山入,凭栏北斗齐。由此可见,类似菖蒲河的恢复和其他河湖的整治,关系到北京历史风貌的保存与再现,难怪段代表如此痴情,四处奔走呼吁。
京城河湖展新姿
代表苦心建言,政府落实为民。段天顺在2001年市人代会上提出的建议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菖蒲河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为暗渠,后在盖板上形成一些临时建筑。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恢复古都风貌,市政府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总体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中,把恢复菖蒲河、护城河、青年湖建议纳入其中,拆除菖蒲河盖板上临时建筑,使其重见天日。
2002年9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媒体公布。段天顺难抑内心的激动,自己多年来对河湖整治建言献策的精华被吸纳其中。
段天顺建言献策充分代表了百姓的心声。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实效显著,使京城河湖面貌呈现出动人新姿。如今,人们切身感到,北京市的河湖整治,通过截流、清淤、护岸、绿化、美化,提高了防洪、供水能力,实现了水清、河流、岸绿、通航的治理目标。昆玉河碧波荡漾,游船欢航;菖蒲河重获新生,风景如画;小月河摆脱污染,再现清波……
看着这些变化,段天顺代表感到欣慰万分,他觉得自己无愧于人大代表的光荣称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