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音乐剧《日出》 成在优势组合 败在相互隔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15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一家之言

  音乐剧《日出》
成在优势组合 败在相互隔阂
蒋力
  去年5月在上海推出音乐会版的音乐剧《日出》,今年1月初在北京正式亮相。其主创人员在寻找投资者的过程中,干脆利落地把自己、也把这部戏推向了市场,出品人则把北京选作了首演的城市和巡演的起点。此刻首演,有好处,也有难处。好在它是这一年里率先亮相的中国原创音乐剧。难在紧随远道而来的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之后,难免被轻视被比较。做一些横向或纵向的比较是回避不了的,但现在来评判它的艺术得失还为时尚早,有些问题将会在持续不断的演出磨合中逐步解决。
  作为一部音乐剧新作品,《日出》有如下几点应当肯定。一是凭音乐剧的魅力吸引了吴贻弓、金复载、董为杰、廖昌永、陈佩斯、黄海威等一批有实力有才华的艺术家加盟创作和表演队伍。他们在各自所属的艺术领域都已取得不凡的成就,且都对音乐剧心仪已久,新的组合也是一个优势组合。剧种类型的新奇保证了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充满新鲜感和创新欲望。二是剧本的酝酿和改编阶段较长,使得作者在面对原作取舍和舞台呈现两方面都可以较从容地阐述出自己的艺术理念。音乐既未受歌剧羁绊,也不是对欧美音乐剧的“描红”,基本上能显出该剧的个性,有些段落的旋律有可能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加而广为流传。舞美设计简洁而不单调,大气而不堆砌,有戏剧语言,甚至有思想内涵。三是不依托于任何艺术院团的演出阵容和由文化公司牵头的纯粹市场化运作。
  《日出》的诞生,无疑会给中国音乐剧的创演起到升温的作用,也把一些新老问题摆上了桌面。演员的专业素质不完备不理想,是一大难题。出品人与创作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显然是个不可忽视的新课题。市场化的运作,不能只考虑迅速收回成本而忽略艺术质量。希望这部音乐剧能够在舞台上站住,站稳,而不只是音乐剧的“托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