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冰雪翻身 技术先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15
第8版(体育)
专栏:冬运

  冰雪翻身 技术先行
  本报记者 李中文
  从冬运会看中国冰雪运动发展趋势·技术篇
  历经几十年艰难求索,中国冰雪界能取得今日的成绩,殊为不易。但还是得承认:在大多数冰雪项目上,中国选手技不如人。同夏季项目相比,冰雪项目应尤其注重同世界技术潮流的融合。
  中国冰雪界曾经有过模糊的认识,认为欧美选手成绩好,是倚仗了体能好。殊不知,欧美人在大部分时间、大多数项目上,也引领着技术潮流。想方设法将先进技术学到手,才能尽快缩小差距,反之,则要付出更多学费和代价。
  速滑项目的教训最为深刻。尽管中国速滑界不愿再提1998年长野冬奥会前的“换冰刀”事件,但这一事件却是中国速滑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积极意义说,“换冰刀”事件使中国速滑界认识到紧跟世界速滑技术潮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十冬会上连夺4枚速滑金牌的小将王霏说:“到国外训练、比赛了一段时间,最大收获是学会了蹬冰。”在十冬会上表现抢眼的小将于凤桐说:“与世界名将相比,我在技术上还有很多欠缺。”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速滑部负责人王国云说:“连水平远远高于我们的日本速滑界都在同欧洲速滑技术融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残守缺呢?”王国云说,解决技术问题,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的内容既包括请教练进来,也包括将世界性比赛请进来。只有这样才能直观地让教练员、运动员认识到差距并找到改进的方法。至于“走出去”,则既要让一线队员走出去,也要让二线队员乃至小选手走出去。
  改进技术也涉及自由式滑雪项目的落地稳定性问题。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偶然性突出表现在落地稳定性。我国选手在空中做动作的难度、技巧都没有问题,但落地不稳会使一切空中技巧的难度化为乌有。在盐湖城冬奥会上,本有望冲金的徐囡囡就是因为落地摔倒,不但将金牌拱手让给对手,而且成绩一下子落到了第十二名。时至今日,有些教练还是爱讲客观原因,认为中国气候干冷,雪质不如欧美国家,才导致中国选手始终掌握不好落地的稳定性。其实,气候、雪质不同固然是落地不稳的因素,但并不能因此掩盖技术弱点。作为中国雪上运动中唯一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的项目,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好落地不稳这一难题,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依然可能无功而返。
  其实,率先为我国冰雪运动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的短道速滑项目也同样存在技术问题。即使杨扬在盐湖城冬奥会上力夺两金,但萦绕在人们心头的记忆依然挥之不去。为什么中国运动员每每在世锦赛上战绩骄人,一到奥运会上就拼不过韩国队?为什么韩国队的面孔能常变常新,新人很快即可在冬奥会上摘金夺银,而中国队总是老将当家?为什么中国的女子3000米接力项目已经实力超群,却总是在世界大赛上败在韩国队的脚下?正因为短道速滑具有讲究战术配合和胜负偶然性大的特点,才使得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变得尤为重要。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新人能否成长起来,技术弱点能否解决,将直接影响到短道速滑项目能否为中国冰雪运动再立新功。
  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应从提高教练员的整体执教水平做起。认识到自己技不如人,是件痛苦的事情,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解决技不如人的问题,则需要恒心和毅力。相信中国冰雪界能尽快走出技不如人的窘境,谱写冰雪运动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本报哈尔滨1月14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