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要把全县耕地变成水浇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1-19
第2版()
专栏:

要把全县耕地变成水浇地
赵作为
河南省温县南濒黄河,北临沁水,中间斜贯25条小河流。这个多河的平原地带,地下水源充溢,全县大多数耕地都可能变成水浇地。但是在解放前,农民要想打一眼砖井,需要积蓄10几年,打土井又年年塌,人民常受水旱灾害,不能安居生产。到解放的时候,仅有水井8,000多眼,而且大部塌毁。全县45万多亩耕地中,仅有75,000亩水浇地。全县主要作物小麦每亩最高产量只有150斤左右;大秋作物也因当地先旱后涝,收成很有限。全县经常受淹的面积有77,000亩。每到多雨时期,乱扒堤,乱排水,村和村之间常常因为排水纠纷而发生械斗。
解放后,党和政府依靠互助合作组织,发动群众大力开展了农田水利工作。几年来(包括1955年)全县共打井修井17,027眼,推广水车5,714部,整修了许多渠道。因此,水浇地已经扩大到265,000多亩,比解放前扩大了二倍多。同时,采取了整修河道、开宽挖深等办法,全县经常受淹的农田,已经由77,000亩减少到25,000亩。农田水利在保证农业增产方面起了重大作用。1954年全县粮食产量已经比1949年增加24.4%。195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11,021,319斤,单位面积产量是187斤6两,比1949年增加44%。
温县的群众性农田水利工作,是怎样开展起来的呢?
1952年县委讨论农业增产问题的时候明确地认识了:温县要做到增产,首先必须抓住水利。县委根据实际情况把全县分为三种地区:一种是涝洼地区,主要任务是排涝;一种是宜井地区,主要是打井下泉;再一种是黄河滩,主要是抗旱保苗。县委首先在马庄村进行发展水利的试验。1952年这个村由于发展了水利,复种面积扩大了50%。这一年全县共有小麦水浇地5,000亩,也都增加了生产。这个事实,使农村工作人员初步认识到了农田水利的好处。1953年春天,小麦遭受了严重的霜灾,全县31万亩小麦,受灾的达20多万亩。当时群众看到霜后的小麦没有希望,怕两季都落空,要犁了麦子种秋季作物。县委为了挽救霜后小麦的损失,在马庄村试验霜后小麦浇水办法,结果有效;他们马上组织参观,发动全县农民利用一切水具(政府并新贷水车2,300多部),展开浇麦运动。这一年马庄村张丹青互助组的小麦有90%浇过水,并且增施了肥料,因此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成绩。张丹青的一亩丰产地(水浇地),收小麦916斤。这些事实使许多农民和干部认识了发展农田水利的巨大好处。这一年,由于发动群众打井买水车,展开浇小麦运动,使小麦少受了损失,全县仍然得到八成收成,并出现了37个丰产村、46个丰产组。
1954年11月县委召开了水利会议,提出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工作的任务。但是当时有的农民也说:“靠天没雨,等河缺水,打土井是沙底,打砖井负担不起,抗旱点种老费力!”县委便教育所有的干部深入生产过程,用发展水利得到增产的实例,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打破群众的思想顾虑,使大家增加了兴修水利、增加生产的信心。在这个基础上发动群众成立打井队、浇地组,伙打伙用水井;并且通过参观学习、技术人员下乡和短期训练等方法,把技术教给群众。为了克服“打砖井花钱多、打土井又年年塌”的困难,县人民委员会派3个人到许昌县学习了打竹井的技术,回来在马庄村试验。试验成功后,组织县、区、乡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224个工作人员观摩。这样,某些人的认为竹竿打不成井的保守思想也打破了。为了有力地支援合作社和互助组打竹井,及时解决资金、原料供应以及水车修配等问题,县委又分区召开了农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的“四社会议”,制定打井计划和物资供应计划,把各部门的活动结合起来,使它们向着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增加农业生产的目标一齐努力。
各乡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划分打井区,修订打井计划,调查了全村缺多少井,缺多少水具,有多少会打井的人,能在什么时候完成,完成了打井任务能浇多少地,能增产多少。各乡又按照互利政策,规定打一眼井将来入社给多少报酬。这样,群众就积极行动了起来。全县很快就有150人学会了打竹井技术。郑门庄村的农民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打井280眼。他们的口号是:“井井有水,块块都浇!”卫沟村第一农业合作社本想打两眼新砖井,可是因为资金困难,就不计划打了。后来区委帮助他们克服了打竹井的困难。这个社打竹井成功的事实,推动了全区的打竹井运动。
合作社发展水利得到增产的活生生的事实,教育了动摇不定的农民,原来要求退社的户再不提退社的事了,想和合作社比一比的单干户也要求入社。1955年春季,郑门庄有两个富裕中农,过去是互助组也不参加的,他们的每亩平均产量比一般农民高出60斤;可是1955年合作社的每亩产量高出他们的产量20斤。他们感到单干不中了,也要求入社了。1955年秋前全县共有610个农业合作社,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36.4%;秋后合作社迅速增加到1,061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86%;在最近的合作化高潮中,这些初级合作社迅速合并转为577个高级社,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9%。这就是说,全县已经实现了完全社会主义的合作化。
1955年秋季温县还有20多万亩可以灌溉的土地没有兴修水利。为了把全县耕地变为水浇地,在县委的领导下,各乡根据合作化规划和生产规划,作出了农田水利规划。全县规划的结果是:从1956年开始,再打井8,100多眼,到1957年消灭旱田。在合作化的高潮中,全县在冬季展开了大规模的打井运动,农民们冲破寒冷,战胜冰冻,劳动热情极其高涨。在去年最后两个月当中,就打成砖井826眼、灰井267眼、竹井6眼。从目前的情况看,规划可以提前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