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亲人般的关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0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亲人般的关爱
  王斌来
  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向更多的莘莘学子敞开了大门。在日渐壮大的大学生队伍中,如何让贫困大学生顺利步入校园,完成学业,牵动人心。高校收费改革后,面对家庭经济状况难以承担的费用,他们如何渡过难关?在长春,政府部门、高校和社会各界以亲人般的关爱和扎实的助学举措,兑现了不让一名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承诺,让像卢明波一样的贫困大学生吃了颗定心丸。
  由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合理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有利于弥补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为保证贫困大学生安心读书,上上下下都在想方设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和各地建立、完善了资助特困大学生的政策措施体系。让大学新生顺利入学的“绿色通道”制度、国家助学贷款、为贫困大学生专设的勤工助学岗位、社会资助基金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了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合奏了一曲爱的奉献。
  解除了经济上的燃眉之急,贫困大学生增强了自信,学会了自立自强,脸上重现了无忧的笑容。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圆了大学梦的幸运,更珍贵的是来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希望工程托起了明天的希望,资助贫困大学生托起了明天的太阳。众人拾柴火焰高,贫困大学生沐浴着阳光成长,这是何等的来之不易,又是何等的令人欣慰。
  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些地方执行相关政策时不到位的问题。例如,本报1月17日第五版刊出的报道《山东:助学贷款缘何遭遇寒流》反映了助学贷款中存在贷不出、贷不到的状况,亟待加以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