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论投资和消费双拉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0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论投资和消费双拉动
  刘方棫 李振明
主要观点
  ●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消费引导投资为前提,以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基础,通过投资和消费的互动来实现内需扩大的经济增长模式。
  ●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是克服通货紧缩趋势、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需要,也是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的需要。
  ●实现投资和消费双拉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如何有效地实现投资拉动,如何有效地实现消费拉动,以及如何使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有机结合起来并实现良性循环。
  主要观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会议强调,扩大投资需求要同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消费结合起来,实现投资和消费双拉动。这一决策符合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应当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
  投资和消费双拉动的内涵
  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历来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核心变量。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投资和消费(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的一个基本原因。
  然而,人们对于投资和消费关系的认识并不一致。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对外封闭和资源普遍短缺,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即增加投资必然减少消费,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在投资和消费之间,存在着某种权衡或替代。过去人们对先生产还是先生活、先建设还是先吃饭的争论,就反映了对如何权衡投资和消费的不同认识。当然,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于商品供应普遍短缺,投资与生产无市场约束的后顾之忧,只要有商品供应就不愁没有销路,因此投资和消费之间基本上呈现出的是前者对后者的单一决定关系,而后者对前者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则是潜在的、次要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7年买方市场逐步形成以来,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大量资金因找不到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而无法转化为现实投资;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因找不到合乎需要的消费对象而储蓄起来。换言之,投资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而居民消费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强。也就是说,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投资(生产)决定消费的生产者主权经济,已逐步让位于消费引导乃至决定投资的消费者主权经济。
  因此,我们所理解的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消费引导投资为前提,以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基础,通过投资和消费的互动来实现内需扩大的经济增长模式。
  理解投资和消费双拉动应把握以下要点:首先,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离开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比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短缺普遍存在,也许仅靠投资拉动就足够了;其次,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是以肯定消费的主导作用为前提的,投资和消费双拉动的根本动力在于消费的拉动,投资的拉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派生性,这主要缘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需求约束型经济的特征;第三,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是以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基础的,离开了二者的良性循环,即消费的增长不能有效地吸引投资的增加、不能为有效的供给所弥合,或者投资的增加不能顺利地转化为消费的增长,那么它们各自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都要大打折扣;第四,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是与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型增长相适应的,因为只要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是建立在二者良性循环基础上的,那么由此所带动的经济增长必然是一种资源浪费少、质量效益高的集约型增长。显然,在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下,投资和消费之间不再是彼此竞争的替代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互动关系,二者的联合作用构成了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主旋律。
  投资和消费双拉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无论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投资和消费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都高达95%以上。但是,却不能因此而认为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增长也是依靠投资和消费的双拉动实现的。因为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它不但隐含了市场经济这个大前提,而且还隐含了投资和消费必须同时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宏观调控变量的条件。显然,在计划经济时期,只有投资才是国家计划调控的核心变量,而消费则是被动的、从属的,是受投资和生产决定的。因此,可以认为当时我国只存在投资拉动,还谈不上消费拉动。只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买方市场的形成,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进入需求约束型的常态阶段,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才提上议事日程,成为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我国从1998年以来,一方面通过增发国债扩大公共投资;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公务员和离退休职工收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手段,扩大居民消费,就是投资和消费双拉动的具体举措。从过去几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当前经济增长的形势看,仍然必须坚持投资和消费双拉动,以巩固扩大内需的成果,并为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的最终形成创造条件。
  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是克服通货紧缩趋势、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需要。目前,我国通货紧缩的压力依然存在。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投资和消费之间良性循环的机制尚未形成,或者说投资和消费的双拉动尚未完全实现。一方面,由于历史上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所导致的一般商品的供给过剩和激烈竞争,使商品价格不断走低,企业预期收益恶化,影响了投资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制约或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良,或者由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能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导致居民收入未能转化为即期消费而被储蓄起来,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弱化。正是由于投资和消费之间存在上述结构性失衡,才导致许多产品和服务不能获得价值实现,投资相应萎缩,就业困难,职工收入难以增加,并进而阻碍居民消费的增长。长此下去,国民经济就会陷入物价和经济增长率交错下降的恶性循环。为了克服通货紧缩趋势,使国民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理顺投资和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投资和消费的双拉动。
  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需要。实现投资和消费双拉动,一方面意味着投资增加所形成的供给可以为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所消化,即投资提供的产出可以顺利地实现其价值,不存在产品积压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可以为企业新增投资所提供的供给所满足,即不存在被动储蓄。如此一来,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就能顺畅进行,国民经济就会实现良性循环。在这种模式下,投资的粗放型扩张因消费需求的约束而受到抑制;而消费需求所引导的市场竞争的作用,将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率和更为集约的使用。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降低单位产出所需要的投入,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并获取收益。因此,实现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的需要。
  实现投资和消费双拉动的主要途径
  一般而言,实现投资和消费双拉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如何有效地实现投资拉动,如何有效地实现消费拉动,以及如何使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有机结合起来并实现良性循环。
  实现投资拉动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投资资金的积累和筹集问题;二是投资方向的选择问题。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高达8.7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在2002年已成为吸引外资的第一大国,因此,投资资金应当说是比较充裕的。但由于居民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企业对投资的预期收益不佳而投资意愿较低,从而制约了投资的自主性增长。
  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实现投资拉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必须发挥作用,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充当社会先行资本,以带动社会投资的跟进,促进经济内生性增长。2002年,在国债投资规模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预期高达8%,这说明社会投资的自主性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但这种机制还很不稳固,为了进一步实现投资拉动,有必要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当前,为了提高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投资拉动的效果,应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如:在投资分布上,向农村倾斜,向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倾斜,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投资方向上,更加重视农村和低收入群体的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上,更加强调增加公共投资和结构性减税并重,特别是要加大对企业增加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入的税收支持力度,以更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产品结构升级。
  就消费拉动而言,根据消费函数理论,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关键,一是如何增加居民收入;二是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由于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实现消费拉动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不断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总体上出现了放缓趋势,其中尤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降幅明显,这大大制约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增长。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外,在城镇主要是企业改革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城镇居民失业率上升;在农村则主要是税费负担过重、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乡镇企业发展出现徘徊、农民非农就业和收入减少等。要提高居民收入以拉动消费,首要的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以支撑居民收入的增加;其次是实行就业优先和社会保障建设优先的政策,以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预期支出;第三是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减轻农民负担、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收入增长只是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一个方面。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居民消费增长的关键取决于居民消费倾向的高低。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长而消费市场却疲软不振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整体消费倾向偏低,消费意愿不强,从而使居民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转化成储蓄的增加。要提高居民消费倾向,首先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特别是要抑制非法和不合理收入所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重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之成为消费拉动的中坚力量;其次要加大西部大开发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第三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支持和转移支付;第四要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减少居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第五要针对当前的消费热点(如汽车、住房、教育等),加快政策调整,以改善消费环境,刺激居民消费。同时,还应努力改善供给,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另外,要实现消费拉动,诸如市场信用和秩序问题、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问题等也不可忽视。
  实现投资和消费双拉动,关键是实现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的良性循环。为此,以下几点必须予以重视。
  一是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的力度,使二者在时间上相互继起、在效果上互相加强。例如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居民收入难以增长,消费意愿减弱,消费拉动难以发挥作用,这时就有必要加大投资拉动的力度,以遏制经济下滑,防止失业扩大,为经济复苏创造条件;但在经济复苏阶段,如果继续实行投资拉动,在加剧挤出效应的同时还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因此需要转向消费拉动,让市场力量自发地起作用,通过消费和市场扩张来带动投资的增长。
  二是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的互动关系,更多地让消费拉动发挥作用。虽然消费和投资都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可等量齐观。一般地说,居民消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不仅因为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一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要占约60%的份额,而且因为作为一种中间需求的投资,本质上不过是消费的一种引致需求,是受消费决定的。因此,必须有意识地更新思想观念、改善宏观调控,更多地让消费拉动发挥作用,使投资需求的扩大同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消费结合起来,使消费逐步成为社会投资的“引路人”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三是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特别是发展和规范证券市场,促进居民储蓄顺畅地转化为投资,使消费拉动和投资拉动共同发挥作用。储蓄向投资转化不畅是当前影响投资拉动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是:一方面大量储蓄积压在银行,使金融风险集聚,而银行普遍抱怨找不到合格的贷款者;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又十分突出,并影响了投资的增加;再一方面,很多企业争先恐后上市融资,但它们从股市上所筹集的部分资金又通过委托理财等渠道回流到股市,而未能转化为产业投资。这些情况一方面说明了消费拉动对投资拉动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金融体系效率较低。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要实现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没有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市场是不可想象的。为了实现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改革现有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市场运行是当务之急。
  只要投资和消费双拉动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起来,我国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