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警惕假借领导之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0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代新语

  警惕假借领导之名
姜洁
日前,笔者在采访时听到这样一件事:某位部级领导干部收到纪检部门转来一封“检举信”,说这位干部的“妻弟”打着该领导的旗号到某某单位招摇撞骗,影响恶劣。结果搞得人家哭笑不得:因为这位领导干部虽然名字像是男同志,但实际上是女的,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妻弟”!
无独有偶,在一次座谈会上,中央企业工委的一位负责同志提到,有不少骗子以他或者工委其他干部的亲戚朋友之名义,到相关单位部门推销东西:有卖书者,有卖圆珠笔者,有卖香油者,所推销的东西五花八门。这些人的“推销”有一个特点:东西不贵,数量不大,而受害单位总是不愿去求证这些人身份的真假,宁可花冤枉钱,事后才大呼上当受骗。更令人费解的是,下次再有这样的人上门,这些受害者往往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让那些骗子屡屡得手。
骗人者四处招摇撞骗,影响恶劣,本应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是为什么真等骗子上了门,这些人却往往还是会听任其摆布?原因不外几点:首先,骗子们打的旗号是这些单位的上级主管单位领导,可以对这些单位施加影响,得罪不起;其次,骗子们知道他们不大可能为了几千块钱的“小事”打扰领导,万一发现确实是某领导的亲戚反而会丢了面子,不如花点钱,帮了领导亲戚的“忙”,也讨了领导的欢喜;三是这些骗子推销的东西往往并不是什么特别值钱的东西,诈骗的数额也不太大,这些单位的主管者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花点钱买个清净,于是就乖乖地把钱交到了骗子手里。
正是因为这些骗人者摸准了被骗者的心理,也正是因为有了许多怀着这样那样私心的下属,骗子们才越来越肆无忌惮地进行诈骗活动,虽然数额不大,但一方面导致了受骗单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对有关领导干部造成了不良影响。
如何才能有效遏制这种现象?除了需要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外,最根本的办法是要使那些“受害者”及早清醒过来,及时揭穿骗子的行骗行为。关键要从思想上破除那种奉承讨好领导的心理,做到守土尽责。同样,这也要求上级领导干部为下属树立良好形象,一是确实做到言行一致、廉洁自律;二是支持下级单位同一切不良行为作斗争,不给骗子有可乘之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