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过去,寿险营销员一直是寿险销售的“主渠道”,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寿险营销员的竞争“对手”多了——寿险营销员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0
第14版(财经纵横)
专栏:热点聚焦

  过去,寿险营销员一直是寿险销售的“主渠道”,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寿险营销员的竞争“对手”多了——
  寿险营销员何去何从?
  本报记者 李丽辉
  无“证”者占一半
  同乡张女士在一家寿险公司做营销员已经一年多了,40多岁的她曾有过下岗的经历,所以很珍惜这份工作。日前在街上相遇,她说这段时间心中一直惶惑不安,因为保险营销员要实行持证上岗,而她的资格证书还没考下来。直到前几天,中国保监会发出通知,对保险营销员持证上岗问题,不规定统一的具体时限,不搞一刀切,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步推进营销员持证上岗制度,她心中的“石头”才算落了地。她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把“证”考到手,可不能再下岗了。
  在全国100多万寿险营销员大军中,像张女士这样没有资格证书的,占了一半左右。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营销员队伍“扩容”太快。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友邦保险公司在寿险销售上最早实行寿险营销员制度,很快这一营销模式就为国内保险公司“引进”借鉴过来。中国寿险市场发展也由此驶入“快车道”,在短短几年里,全国寿险保费规模很快超过财产险,并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到2001年底,全国保费收入突破2000亿元,寿险就占了67%。这其中,寿险营销员功不可没,许多消费者就是通过走街串巷“展业”的营销员,认识了解了寿险,成为保险公司的客户。
  然而,“萝卜快了不洗泥”,寿险营销员队伍从几千人快速扩容为120多万人,造成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甚至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自己还没弄清保险是怎么回事就向别人推销。为了得到更多的销售提成,寿险营销中不履行如实告之义务、随意夸大保险收益、欺骗误导消费者的事情时有发生,既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给保险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竞争“对手”多了
  过去,寿险营销员一直是寿险销售的“主渠道”,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寿险营销员的竞争“对手”多了,一个新的寿险市场营销格局正在悄悄建立。
  银行销售保险产品在国内推出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就取得了骄人业绩,销售一直呈几何级数增长。以平安北京分公司为例,2000年银行“千禧红”销售保费是2.5亿元,2001年达到8.14亿元,2002年超过20亿。继平安之后,其他寿险公司也先后推出一些银行保险产品,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推出的“鸿泰”、泰康人寿的“千里马”、太平洋保险公司的“红利来”、新华人寿的“红双喜”等。这些产品的销售也出现了成倍增长的好势头。
  1月14日,在工商银行北京红庙营业所,一位刚刚买了“千禧红”保险的女士对记者说:“在银行买保险给人的感觉更安全,也更方便。街头摆摊的寿险营销员流动性大,不想买的时候缠着你,等你真的想买了,却又找不着他了。”显然,银行庞大的网点资源和良好的信誉,更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不仅仅是银行,证券公司也正在加入保险销售队伍,国泰君安、银河等一些证券公司已经开始销售保险产品。此外,保险中介机构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它们都以自身突出的优势,成为寿险营销员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提高素质是关键
  面对众多而强大的竞争“对手”,寿险营销员要保住“饭碗”,必须提高素质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在我国寿险市场发展初期,寿险只有养老保险、少儿保险和人身意外保险等为数不多的品种。由于产品设计比较简单,寿险营销员熟悉了解保险产品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不怕吃苦,早出晚归,总能把产品卖出去。所以,不少人把寿险营销称作“体力活儿”。现在,情况不同了,寿险产品五花八门:养老保险、分红保险、投资连结、医疗健康保险各不相同,产品集保险保障和投资理财多种功能于一身,寿险营销员要卖这些产品,除了具有保险专业知识外,还得有证券、银行等相关的金融知识。卖保险不仅仅是个“体力活儿”,也是一个专业知识要求高的“技术活儿”。
  保险专家认为,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我国保险营销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如何尽快提升寿险营销员专业水平,适应寿险营销新要求,是保险业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中国保监会对寿险营销员进行资格考试,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举措。只有规范与发展并重,保险业才能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寿险营销才能在保险业发展中大显身手。(附图片)
  (题图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南京分公司在南京市湖南路开设的“保险夜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