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文学期刊“变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2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观察

  文学期刊“变脸”
  叶于
  岁末年初,不少文学期刊变着招数,以应对读者挑剔的眼光,不少的纯文学期刊一改发“老三样”:小说、散文、诗歌的模式,新添了品种,开设了新栏目,更多的是以大文化类的内容来吸引读者,吸引作者。有的文学刊物在细部上做文章,比如改刊名,把大众化的名称改得更富有地域特色,如广西文联的《红豆》;有的新增设大文化的内容,在定位上更为宽泛,比如《青年文学》和《中华文学选刊》,前者增加了校园文学主要是高中生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后者也以专刊的形式发表中学生文学;有的是印制上出新,舍得投入,把开本改为国际流行的大十六开,比如《作家》、《钟山》;也有的在出版周期上调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如《中国作家》这类大型期刊已改为月刊;有的在内容上除了选发原创的新作品外,还选发过去的经典作品,以专题方式关注某种文化现象,像《北京文学》增设选刊版,并在开设的“文本典藏”栏目中,选发了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陈毅、瞿秋白等人的小说作品,展示革命前辈另一风采,这种举措,更增加了刊物的文化纵深感,也将会吸引更多读者的目光。
  这种求新求变的文学现象,透露了文学在踏实的行进中努力的消息。在当今文学追求多样,形式变化迅速,审美趋向并不恒定的情势下,文学工作者们的韧性值得称道。故此,我们从这些变化中看得出新一年的文学景观。当然,变法求新,最终还是打精品牌,注重原创,只有这样,文学的生命力才会更为强劲,期刊的生命才会得以久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