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穿越硝烟扬风帆——金门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2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港澳台侨

  穿越硝烟扬风帆
——金门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姚小敏 孙立极
谜样般的海岛。土地荒瘠,耕稼不易,却又文风鼎盛;僻处南方,而竟遍地高粱,宛若北边;迭经战乱,反而造就了这座海岛的独特风光……此类矛盾形象,错综交叠,陌生又熟悉,遥远而近切。这就是今日的金门。
铸剑为犁
金门旧名浯州,因其形势“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乃名“金门城”。
金城乃金门“县府”所在。沿街一路行来,不时有身着迷彩服的“阿兵哥”从身旁经过。金城街道不长,一色的骑楼式建筑,恍若置身厦门的中山路。在一位金门同行的指点下,我们折进一条小巷棗大陆街。这里,鱼翅燕窝,鹿茸人参,干果服装……品种不少。尽管年节临近,人气还是不旺。
“炮弹菜刀”乃金门“三宝”之一。岛上历史最悠久的制刀厂,当属“金合利”,迄今已60余寒暑。“金合利”老板姓吴,祖辈以打铁为生。日据时代,金门各类物资短缺,钢铁材料尤缺,困顿中,吴家以盟军轰炸所遗炮弹壳试锻刀具。1958年“八二三炮战”后,废炮弹壳数量剧增,吴家继续以炮弹壳为锻材,研制菜刀,打响了“金门菜刀”的铁招牌。
历史的硝烟早已远逝。曾经的烽火岁月,却成就了金门一项传统产业。
文化薪传
车子穿行于环岛公路西线。海面生起晨雾,近在咫尺的对岸海岛,掩藏在轻烟薄霭里。公路旁,草丛中,时有暗堡掠过。放眼山坡荒野,竟有一根根水泥柱桩,竟自兀立,排列有序。
穿西线,走北路,我们来到金沙乡的山后古厝棗金门民俗文化村。山后村分上中下三堡,中堡建于晚清,呈坐西向东格局,黎明时分,太阳从海面升起,户户迎曦。正面看,中堡共有7座建筑,一字排开;侧面看,以三排的二落大厝为主的建筑群,层层上升,气势非凡。主屋屋脊采燕尾式,从巷弄望去,栋与栋之间,燕尾在天空对峙相向,飞扬起翘,优美至极。走进花岗石砌就的巷弄,浑厚坚固,古意盎然。山后古厝,规模宏大,建造精细,堪称闽南传统聚落的经典之作。
金门,实乃一部中原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文化传衍台澎的中继站。
烟花绚烂
历史的金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期是所谓“战地前线”;现今的金门,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其角色与功能也有了新的方向。
金门县长李炷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中,期盼金门能像香港、澳门一样扮演桥梁的角色。事实上,去年,金门与厦门首开先例,在海上举办了两岸中秋联欢晚会,璀璨的烟花绽放在海峡上空。最近两年来,金门共吸引了约90万来自台湾岛内的游客,李炷烽希望这些观光客能通过金门到厦门参访,也希望厦门每年的观光客能有部分延伸到金门作一日或二日游。
李炷烽透露,连接大、小金门的桥梁目前正在筹划中。未来还希望能在小金门与厦门之间,或金门马山与厦门大嶝之间建起桥梁。
新的世纪,金门开始抖落历史的风尘,站在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前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