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崇明岛新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3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崇明岛新曲
  祖丁远
  站在崇明岛南门的海塘大堤上,眺望宽广的长江口,有时烟雨蒙蒙,有时晨雾茫茫,有时明朗的阳光变得寥廓分明,江海那边的上海,鳞次栉比的高楼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来往穿梭的客轮、轮渡往返不停地装载货物,人和车的客渡流量非常繁忙……如果造了大桥,如果造过江隧道,那就“天堑变通途”了!
  崇明是祖国的第三大岛,一千多年的历史铸成了她独具的个性,既是海岛,又是长江入海口。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巨龙,它的尾部在巴颜喀拉山南端,奔腾东流,直奔大海,崇明岛就是这条巨龙在入海口吐出的一个龙舌。
  我们驱车沿着江边,沿着钢筋混凝土海塘达标工程边行边看:堤外江水滔滔,滩涂芳草萋萋,远处是碧绿的芦苇荡,不时见到堤边的养鱼沟塘,捕鱼捞虾的青年人正忙碌着;堤北坡是高高的水杉树林,偶尔也有一排排香椿树,既能绿化大地,又能防风防沙。走在大堤上,空气特别清新舒畅。这条漫长的海塘大堤是分段承建的,是崇明全岛一百多公里南沿海塘达标工程,“九五”期间共投入两亿四千万元;预计全线完工后可迎接每年七八月大潮汛的到来。长江和大海的潮汐,伙同狂风暴雨和洪水的惊天巨浪,俗话说的四面环水的江海岛屿最害怕的就是这魔鬼“三兄弟”一起作怪。但崇明岛现在不怕了,她会在狂风巨浪中岿然不动,这条达标大堤固若金汤!
  我站在崇明岛西沿,朝钢筋混凝土江堤向西边望去,沉积的沙土地上已长出一片绿油油的芦苇荡,绿得诱人,绿得醉心,绿得耀目。是呵,很久很久以前的狼山那时还在长江中间被潮涨潮落的江水包围着。传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曾询问崇明籍的沈探花:“探花家乡有何名山大川?朕想去游览。”沈探花回答:“家乡有言,‘西有狼山,东有佘山,中间有座金熬山’。请皇上陛下游历故乡的金熬山!”于是,沈探花从京城日夜兼程回崇明,动用数千民工夜以继日挑泥抬石造山,堆了个数十丈高的土山,名曰金熬山。如今崇明岛上金熬山依旧,已成为环岛旅游的一个景点。当年在狼山的东侧水流缓慢,形成岛屿,后来经过长江水道的变迁,崇明岛西沿不断被江水冲坍,泥沙顺流而下,形成西坍东涨,经过四百多年的沧海桑田,使整个崇明岛像一条巨蚕那样不断东移,县城也经历了五建六迁,形成了这个江海之岛!
  为了保住崇明岛不再因上游江水的冲击而坍塌,崇明西沿岸先是筑起了石堤,近几年陆续改为钢骨水泥的达标工程大堤。这样之后,西沿不仅不坍塌了,而且组成了新的景物。上游冲击而来的泥沙在这儿积聚成广袤的滩涂,经过围垦造田,二十多年前老鼠沙,开发成了如今的绿华乡镇,成为居住着几百户人家的居民新村。
  清晨,我们又向崇明岛东沿走去。在东沿,这条龙舌不断向长江入海口延伸,与黄海、东海相接,已成为长江口、东海之滨有名的候鸟保护区及海岛的自然生态保护区。从几十年前最东沿的陈家镇再向东又有近三分之一的崇明新沙滩在开发,机器的轰鸣声和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又奏响了崇明岛的新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