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山东乐陵武家村两户农民: 同是大旱年 丰歉两重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09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东乐陵武家村两户农民:
同是大旱年 丰歉两重天
  宋光茂 梁希东
  武国恩和杨梦杰同是山东省乐陵市大孙乡武家村农民,都是村里种庄稼的把式。过去,他俩种植的农作物和亩数相近,农业收入难分伯仲。今年春节期间,两家凑在一起一盘算,在同样遭遇多年未见的旱灾的情况下,一个损失大,减收三成;一个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上一年略有增加。相比之下,两人感慨万千。
  武家村地势高,沙质土壤,水源缺乏,十年九旱。过去,武国恩和杨梦杰像村里其他人一样,按照“上季玉米下季麦”的模式种田,靠天吃饭,庄稼时好时孬,收入也不稳定。去年,乡里提出调整种植思路,变对抗型种植为适应型种植,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村里引进耐旱品种“鲁薯—7号”脱毒地瓜、“鲁花—14号”花生、抗虫棉等,搞好良种供应和技术服务,引导帮助群众进行种植结构调整。
  饱尝旱魃肆虐之苦的杨梦杰在大块田地实行了西瓜、棉花套种,其余的也改种了地瓜和花生。他告诉记者,尽管去年旱情严重,由于全部改种了耐旱品种,棉花、西瓜、花生、地瓜亩产分别高达225公斤、2500公斤、300公斤和3500公斤,总收入不仅没降,反而比上年有所增加,“遇大旱不减产,多亏改种了抗旱品种”。
  武国恩抱着老观念,认为老辈子传下来的种法不会错。再说改种其它作物,管理没经验,购买种子投入大,不如种小麦玉米省心省力省钱。结果,去年遭遇了罕见旱灾,有效降水仅有345.6毫米,比正常年份偏少35%。武国恩力没少出,汗没少流,却落得个减产三成。他懊悔地对记者说:“不相信新道道,不讲科学种田,就是不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