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希特勒不要普鲁士——普鲁士三百周年随感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4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希特勒不要普鲁士
  ——普鲁士三百周年随感之四
江建国
普鲁士是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一个谜。它的开始和它的终结时间,至今还是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题目。关于它的开始至少有三四种说法,有人认为,应该从霍亨索伦家族被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从当今的德国南部调到勃兰登堡镇守的1415年算起;弗里德里希大帝本人认为,应该从17世纪初选帝侯约翰·西吉斯蒙德执政算起;19世纪的著名作家特奥多尔·冯塔纳认为,应该从“伟大的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执政开始的1640年算起。对于普鲁士的终结也有三四种说法,有人认为,从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宣告成立算起;也有人认为,应该从1918年共和国成立算起;还有人认为,应该从希特勒上台后的1934年1月30日颁布第三帝国一体化的法律算起,这个法律剥夺了普鲁士最后的一点自治权;而更多的人觉得,还是应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管制委员会于1947年2月25日颁布的取消普鲁士的法律,作为它终结的正式日期。在这之后,普鲁士这个地理名称不复存在。
  其实,盟国管制委员会只是给政治上早已死亡的普鲁士事后追加签署了一个“死亡证明书”而已。与这个“死亡证明书”的日期相比,更为重要的是盟国提出的取消“普鲁士”这个名称的理由。这个核心只有一句话的法律,“钦定”了战后对普鲁士的看法。这个法律说:“从来就是德国军国主义和反动势力基础的普鲁士国家,事实上已经停止存在。”从此之后,普鲁士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替希特勒犯下的罪行受过。欧美的主流舆论认为,弗里德里希大帝——俾斯麦——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希特勒一脉相承,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根源就在普鲁士的“军国主义”。
  普鲁士有“军国主义”之名不自战后始。早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风云人物米拉波伯爵就说过一句至今被反复引用的名言:“别的国家都拥有一支军队,而在普鲁士却是一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这句话不错,普鲁士崛起的时代军队数量膨胀确实很快。弗里德里希·威廉选帝侯登基时,勃兰登堡公国军队不过三四千人,在欧洲吓不住任何人。到了他的孙子、普鲁士的第二代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去世时,军队达到8.3万人,占人口的3.8%;到了弗里德里希大帝去世时的1786年,军队达到20万,应该说最显赫的军功是弗里德里希大帝时代立下的,前后两次西里西亚战争,后来又是“七年战争”、第一次瓜分波兰,都是在18世纪中后期。在这之后,普鲁士跻身于欧洲五强(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之列,而弗里德里希大帝在1792年夺取西普鲁士之后,才名正言顺地去掉了他前两代“在普鲁士的国王”这个头衔中的“在”字。
  事实上,普鲁士要想崛起,争得欧洲大国的承认,拥有一支战斗力强的军队是题中应有之义。战功与均势是那个时代外交政策的“正常”手段,谁都不例外。诞生于弗里德里希大帝时代的普鲁士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其《战争论》中总结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据美国学界统计,从1800年到1940年间世界上发生的278场战争中,英国参加了28%,法国参加了26%,俄国参加了23%,而普鲁士—德国参加了其中的8%,是最少的。此外,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其实也是普鲁士立国过程建立管理制度、发展经济的需要。按照军队的体制,普鲁士建设起最有效的官员管理队伍,也在民众中逐步培养起遵守纪律,为国尽忠的义务观念。正如当代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戈洛·曼所分析的那样,普鲁士的“帝国主义”不如被称作经济学中的“国家主义”更为恰当。
  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没有思想上的共同根源。希特勒发展之初煽动的民族主义来源于德国南部,在他的主要追随者中没有受普鲁士精神熏陶的人士,倒是后来参与推翻希特勒的义士中许多人来自普鲁士。希特勒上台后,普鲁士是德国各地抵制到最后的一个地区。而希特勒以帝国一体化的名义最终抹掉了它。但狡猾的希特勒又深知利用普鲁士精神中的纪律性、义务观念为他的罪恶目的服务的便当。因此,1933年3月21日,希特勒特意选在波茨坦的弗里德里希大帝陵寝旁向年迈的兴登堡总统宣誓,要把“普鲁士精神与新的运动”结为一体,接管了政权。而此后,希特勒对普鲁士未再置过一词,因为他的法西斯主义要消灭的正是普鲁士奉行的宽容、开明、科学的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