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南京云锦织造工艺正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云锦?谁在传承这一绝活?请看—— 云锦传人周双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5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南京云锦织造工艺正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云锦?谁在传承这一绝活?请看——
云锦传人周双喜
本报记者 顾兆农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的手工织造工艺”正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云锦?谁在传承云锦这一绝活?南京云锦研究所织造工艺师周双喜闯进了记者的视野。
这些色彩斑斓、工艺独特、结构复杂的云锦面料的生产,都经过周双喜的手才得以问世
周双喜说,南京云锦具有1500多年手工织造历史,有“东方瑰宝”美誉,以富丽典雅、色彩浓艳、质地坚实而闻名,在元明清三代均为皇家贡品。
  周双喜的角色是介于设计人员和织造工之间的一座桥梁。设计人员的创作,必须要经过周双喜“可操作化”的工作以后,才能进入生产。
  周双喜说,到1月21日,客户订下的50套特制云锦服饰面料已经全部交付了。为此,南京云锦研究所从上到下,稍稍地喘息了一口气。要知道,这些云锦全部是织造工一针一线地、一点一点地手工织出来的。一台织机每天只能织出几厘米的云锦。
  当时对这么“土”的玩艺儿感觉很差,但钻下去后发现,云锦世界奇妙无比
  谈起云锦生涯,今年48周岁的周双喜说,1973年中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刚刚组建的云锦研究所的实验工厂当学徒。当时一共分配来5个人,如今只剩下他一人留在这里,目前,他也是实验工厂资格最老的“传人”了。他说,当时的感觉真差!这么“土”的玩艺儿,完全是原始的、作坊式的生产。大男人整天捻线做花的,师傅又都是一些丝织厂的退休老工人,没什么文化,师傅完全是凭着记忆和经验在教他。但是,随着钻下去之后,周双喜发现,这个世界奇妙无比,学问很深——配色学、美学、组织结构等千变万化,即使是科班的大学生,如果没有长期上机操作的经验,也很难弄懂其中的奥妙。即使到今天,周双喜自己也不敢说,已经弄懂了南京云锦的全部奥妙。
  周双喜告诉记者一个有趣的现象,自己的几个师傅都是老大爷,而不是人们想象的,纺织只是一种女活。
  周双喜也曾多次向领导提出,要到有关高校“深造”一下,但都由于工厂离不开他这个特殊的角色而作罢。如今,他想得更多的是,要抓紧多培养一些年轻的“传人”。
  云锦的通经断纬工艺,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至今机器不能替代,周双喜用十年掌握这一绝活
  周双喜自己的第一个代表作品是1983年完成的“定陵明皇帝妆花五枚缎龙袍”,其特点是一次“织成”,而不是织成面料后再裁制。所谓“织成”,就是服饰各个部位的尺寸、图案等,都在织云锦时一次完成了,云锦织出之后,一次对接成功,无需裁制。完成这件作品,他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
  南京云锦与四川蜀锦、苏州宋锦统称为中国三大云锦。前者与后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别在于,南京云锦的工艺是通经断纬,而后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通经通纬,现在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而南京云锦在织造过程中,能在一根纬线上织出好几种颜色,做到逐花易色。这种通经断纬的织造工艺,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至今没有任何机器能够替代。
  周双喜说,“妆花、妆金、妆彩和妆孔雀羽”是南京云锦的重要特色。以客户订下的一款女性服饰为例,面料上立体感极强的牡丹花图案,既非绣品,更不是额外的镶嵌之物,而是与云锦面料一起织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妆花”。
  周双喜在实验工厂的织机车间旁指着一台台的木织机说,南京云锦就是用这长5.6米、宽1.4米、高4米的传统大花楼木织机,由“拽花工”和“织手”相互配合手上操作织造出来的。织机由1924个构件组成,构件基本为木制。“拽花工”坐在织机上层,负责提升经线,“织手”坐在下方,负责织纬、妆金敷彩。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是集中体现云锦织造成就的惟一遗存。
  周双喜说,南京云锦正日益受到重视,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附图片)
  周双喜拿着这把云锦织机上木制的“纹刀”说,您看,这中间还有机关。 本报记者 顾兆农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