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黑心棉”尚未远离人们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09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记者调查

  “黑心棉”尚未远离人们生活
  本报记者 李同欣
  1月初,海南省海口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一举查获2000多个使用“黑心棉”原料做填充物的枕芯,这个消息再次引起人们对“黑心棉”问题的关注。不久前,记者根据一些群众来信来访提供的线索,对海南、广东、浙江、河南、四川等省的部分棉花制品市场进行了调查。
  去年8月,国务院7部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黑心棉”专项活动。一时间,被纳入执法工作人员视线的200多个制售“黑心棉”的重点区域、重点场所,生产厂房、设备、原料到不合格产品被清理。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等部门,端掉了成都市区的“黑心棉”窝点,公判了6名犯罪分子;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一举打掉了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海市三山港区等地13个“黑心棉”地下加工窝点和16个销售店,当场查获劣质棉被、枕芯上万件(套),查封价值30多万元的货物、设备;深圳市质量监督稽查大队在龙岗区布吉镇甘坑村查获“黑心棉”窝点10多个,仓库20多家,“黑心棉”原料制品28000件;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9、10月份,对海口市海府路一带的各类棉花制品加工厂点进行检查,查获加工“黑心棉”的地下黑窝点18家,没收、销毁用“黑心棉”加工的棉絮2480条、枕头1871个、制假原料60吨、制假机器72台;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甚至在救灾物品中查出一起30000套“黑心棉”棉胎的案件。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共查处制售“黑心棉”案件1418起,捣毁窝点327个,没收、销毁制假设备1668台,查获劣质原料数千吨。而2002年仅查出此类违法案件401起,端掉窝点112个,没收、销毁制假设备100台,查获劣质原料131吨。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说明,曾经猖獗一时,在全国泛滥的“黑心棉”得到了有效遏制。
  然而,这决不意味着“黑心棉”已经绝迹,远离了人们的生活。记者调查发现,“黑心棉”之所以禁而不止,关键在于一些学校、医院、宾馆、饭店的采购人员利欲熏心,利用职权谋取好处,给制贩“黑心棉”的违法分子可乘之机。
  在海口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队的同志和记者一起暗访曾经是“黑心棉”重灾区的海口市丁村附近的加工厂,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就在博爱南路市场,他们曾经查获过“黑心棉”制品,而且在海南农业中等专业学校、琼州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发现过“黑心棉”原料作填充物的床上制品。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处阮处长向记者介绍,据2002年11月份统计,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出动1781人次,检查厂店460家,捣毁制假窝点7个,收缴“黑心棉”6925件,查获“黑心棉”原料几百吨,货值46万多元。阮处长介绍说,从区域上看,这些制售“黑心棉”的窝点,大多隐藏于广州市周边地区及城乡结合部。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刘景礼局长对记者说,通过2001年以来的专项市场治理,一些“黑心棉”制贩者已经转入地下,手段更加隐蔽,经常变换地点,打击难度增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必须加大对“黑心棉”查处执法的时间跨度、区域跨度、行业跨度,紧紧抓住源头,死死扣住销售,牢牢堵塞消费环节的漏洞。
  不久前,国家质检总局再次部署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开展打击“黑心棉”违法活动的集中行动,明确规定了打击范围、重点和要求。各地相继推出新的举措,如上海市从1月17日起,强化对学校、医院、宾馆等集体采购絮用纤维制品的质量监管:开展絮用纤维制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保证能力的审核、认定工作;接受团体采购者在招标采购和进货验收过程中絮用纤维制品的质量委托检验;会同市卫生、教育、旅游等部门开展一次专项检查,督促集体采购者严把质量关。
  记者在浙江杭州郊区的一家床上用品加工厂看到,由于质检部门工作到位,工厂严把“黑心棉”源头意识的增强,工厂废弃的短棉絮已被整整齐齐打好包,堆放在旧品仓库里。厂长介绍说,以前这些废弃短棉絮几百元一吨就被拉走了,拿去干什么我们不知道。后来听说这些废弃物有可能成为“黑心棉”的原料,就开始严格管制,只卖给一家生产蘑菇的个体企业。
  目前,一些宾馆、饭店、学校、医院开始主动对正在使用的棉絮纤维用品进行自查。四川省对170所高校、中学50万床(件)学生床上用品进行检查,棉胎合格率为95%;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检查发现,无论生产、加工、经销企业,絮棉制品的合格率均比2001年提高50%。国家质检总局最近对市场强制检验的结果显示,絮棉纤维制品的合格率已经达到84%。尽管这个数字并不算低,但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有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监督,防止“黑心棉”死灰复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