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诗话型的散文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5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诗话型的散文论
  鲁之洛
  读杨闻宇的新著《漫谈军旅散文》,是一次美好的艺术享受。
  眼下不少论说性的长文,读来常常是苦差事。它们有的板着一副经院面孔,以干涩的文字,无神的腔调,从理论到理论,枯燥无味;有的则一副新潮模样,外来名词满天飞,朦胧的命意,抽象的发挥,读得你云里雾里,跟着作者一道朦胧。而洋洋乎十二万言的《漫谈军旅散文》(以下简称《漫谈》),如同溽暑中的一阵清风,让你读着耳目清新,心身舒畅。它丰富的内容,深透的论述,独到的见解,通过优美的散文语言,让你清晰明白、轻轻松松受到启迪,获得教益。
  在《漫谈》中,散文家杨闻宇,以切身的创作甘苦,以学者深邃、广阔的视野,在俯视古往今来散文的丰富库藏之后,深入浅出地抒发了自己最富个性化的读散文、写散文的心得。他的功夫不只是以读者的姿态去研读那些散文名篇,而是以散文作家与读书家的双重身份,先将自己融入作品中,而后从中获得独特的心得化将出来,凝成精辟的见解———关于散文是什么、怎样写散文、什么是好散文等的见解。这就是《漫谈》之所以充满着发人深思的警句,随处可见精彩的格言式的创作心得的原因。
  军旅散文自然是以阳刚之气为特色,而其它工业、农村之类的散文,也是不可或缺阳刚美的呀!虽说和阳刚之美一样,阴柔的婉约美同样可以成为优秀的好散文,但就总体而言,阳刚应是散文之“钙”,从骨子里去发掘,便可知即或以婉约为艺术特征的佳作,其中仍然是不可缺“钙”的。还是《漫谈》说得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由男性结构而成的军旅散文是巨崖、青松,女兵的散文正如石上的清泉,含有峻崖态势,也染有松花的香氛。”我以为取这段话的比喻义,来说明阳刚与婉约的关系,是十分贴切的。可见婉约也不可无“钙”,所以《漫谈》对于散文的创作和阅读,是有普遍意义的。
  《漫谈》不仅畅论了古今散文名篇佳作,还满怀信心、满腔热情地展示了散文的未来。杨闻宇是深沉而幽默的,面对诸多“散文革命”的喧嚷,他冷静而幽默地对未来的散文创作,说了一个放风筝的比喻:“有趣的是,断了线的风筝会飞得更自恣、更自由、也更高远。惟其如此,它也就更有生存的权利。至于风筝挣断之后将飞向何方?天知道。”深刻之处就在这个“天知道”。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散文创作前景的一点忧虑。本来是寻常事:中国的文化,人民的感情,现实的生活,民族的语言,这是时代的铸定,能与时俱进,就是前进,就是新生。近闻“散文革命”之声不断,甚至赫人听闻地说只小说、诗歌革命得最好,言下之意革命的死角就是散文了。所以闻宇才发出“至于风筝挣断之后将飞向何方?天知道。”的感叹。其实,对散文的未来,他是胸有成竹的。他说得好:“电脑替代不了汉字的书法艺术,摄影也替代不了油画与国画。金钱有本事去践踏文学园地,但终究踏不灭真正的文学艺术。这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散文光辉的前景的何等坚定的信心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