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金堂外出民工就业率为何高达95%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7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二○○三年第四期关注农民外出打工
十七年前,四川金堂县开始积极引导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十七年后,十七点四万外出劳务人员增收七点五二亿元。金堂县外出打工有何秘方?请看本报记者发回的报道——
  金堂外出民工就业率为何高达95%
  本报记者 刘裕国
  1月24日,迎春节的鞭炮声在四川金堂县淮口镇金龙桥村8组提前响起。记者看到,乡亲们个个乐得合不拢嘴。
  这个村又有一批出国打工人员即将启程,至此,这个人口只有1307人的小山村,常年外出打工人员多达967人,其中有21人在国外打工。50岁出头的卓开明靠5年的打工收入建起了近400平方米的楼房。现在,他的大儿子、儿媳妇都在外打工。1月24日,老两口又把小儿子送到国外打工,老卓对儿子说:“有政府给咱撑腰搭桥,你就大胆去闯吧!”
  金堂县委、县政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始于1985年。县劳动局的计算机终端显示: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7.4万人,劳务增收达7.52亿元,劳务收入使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014元。尤其是近两年,金堂县农民外出打工就业率达到95%。县劳务开发办主任、就业局局长叶光明自豪地对记者说:“金堂县的民工不再受‘盲流’之苦!”
  劳务开发不断线 一届接着一届干
金堂县山丘面积占90%,人均耕地不足8分,农村人口74万,是成都市的农业人口大县。1985年11月,金堂县竹篙区区委书记沈有春等南下广东,为从未出过远门的60名农家子弟找到了就业岗位。第二年,金堂外出打工者增加到800名。
  金堂县的决策者们从中看到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起初,大规模引导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十分棘手:舍土离乡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毕竟是一件痛苦的事。但这些没有动摇他们的信心。县委、县政府一连四任领导班子始终把劳务输出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班子换,领导变,劳务开发工作不断线。
  近两年,金堂县成立了劳务开发小组,增设了劳务开发办公室,还在24个乡镇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所,现已形成以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为龙头,乡镇劳动保障所为主体,各职业介绍所为补充的覆盖全县的劳务输出网络。
  2002年,在全国劳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金堂县的输出人数比2001年的16.78万人增加了4%。
不光输出体力 更要输出智慧
  从近年人口普查的资料中可以看出,金堂县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全县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85.8%。金堂县领导意识到,素质普遍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很难适应经济发展对择业者的要求。金堂县坚持“先培训后输出”、“先培训后上岗”的输出原则,建立了规模大、档次高的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课程按管理、微机、电工、建筑、缝纫、烹饪等近10个专业设置。同时充分利用职业中学、社会办学力量等办学单位的人员、场地和设施,对外出打工农民广泛开展培训。现在全县输出前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教育率达90%以上。县劳动部门还在民工打工集中的广东、上海、北京等地设立了办事处,负责对民工进行跟踪培训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遵纪守法意识、履约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为了减轻民工参加培训的负担,金堂县每年都拿出数十万元资金投入到培训中心,解决教学经费,补助入学民工。入学人员只需缴纳不足几十元的学习资料费和个人生活费。
  云绣乡瓦堰村五组的周海燕与两个弟弟都只有初中文化,通过县劳动部门的培训,他们提高了劳动技能和自身素质,外出打工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几年过去,姐弟三个有了积蓄,回乡办起了猪鬃加工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上百人,年创产值近千万元。
  如今,“金堂民工”几乎成了一个信誉度很高的品牌,在省内外劳务市场叫得响,被抢着要。
  干部离市场有多近 打工者离就业岗位就有多近
  在金堂,为了让民工不跑或少跑“冤枉路”,金堂县各级干部不辞辛劳地跑劳务市场。
  有一年,金堂县劳务开发办副主任廖先贵应约带领
  115名劳务人员到广东东莞街厚镇一家鞋厂上岗,谁知老
  板变卦,只挑了11名女工,其他人被拒之门外。廖先贵没有气馁,查资料,打电话,跑工厂,凭着多年跑东莞劳务市场积累的信息和经验,在两天之内就为这剩余的104人找到了就业岗位,解了民工的燃眉之急。
  高板镇职介所所长张庭福已为打工者服务10年了,他每年坐火车的里程多达近20万公里。2001年1月,他几经周折,与一家生产名牌运动鞋的厂家联系上。初次接触时,对方以人员素质问题、管理问题、保证金问题为由,将他拒之门外。面对这一尴尬,张庭福没有退缩,不懈地沟通联络。与对方拉家常、讲理由、谈合作。最终,他用真诚赢得了对方的信任,与该厂签订了输送400名员工的劳务合同。去年3月,金堂县组团到北京参加京川劳务洽谈会,又拿回了2500余人的劳务订单。
  干部围着市场转,民工跟着信息走。金堂各级干部勤于跑市场,换来的是一个覆盖面宽广、反映迅速、效率高的劳务市场信息网。金堂县劳动服务中心一楼大厅的巨幅电子显示屏,每周汇集和滚动显示来自国内20多个省市、地区以及近10个国家的用工信息。县就业局信息管理中心把来自各方面的劳务信息进行筛选、分类、认定等加工处理,然后迅速发送到覆盖所有乡镇的24个劳动保障所,各乡镇通过有线广播、电话、干部下乡等多种方式,把这些信息送到农家。
  输送有序,上岗有位,就业有效,一个良好的劳务开发机制已在金堂县形成。2002年,金堂县新增的6200名外出劳务人员,全部找到了就业岗位,新增创收3852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