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固体能铆,水能铆吗?请看——“铆”水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7
第16版(企业经纬)
专栏:

  固体能铆,水能铆吗?请看——
“铆”水记
  张荣文 邹静
  歌乐山隧道全长4050米,为渝怀铁路十大重点控制工程之一。以往隧道施工,对地下和山体内的富水,都采用只排不堵或者以排为主、堵排结合的施工方案。距歌乐山不远的成渝高速公路中梁山隧道施工时,就因对高压富水无能为力,只好采取将水排干后再施工的办法,部分居民不得不迁移。
  可如果由于歌乐山隧道施工原因造成地下水资源流失,必将威胁到山上6万多村民和200多家企事业单位正常的生产生活,也会对森林公园生态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居民们曾多次到市委、市政府和施工单位提出质疑。
  堵水防漏在我国尚未有成功先例,中铁十一局集团下决心攻克这个难题。
  2001年10月,隧道开挖进入高压富水区。
  为了掌握准确的注浆压力,第五工程公司科技攻关小组的同志连续几天几夜“钉”在涌水喷溅的掌子面,个个被浸泡得像蜡人一样。
  为了配置出有效的堵水防漏材料,他们做了上百次的试验。
  为了掌握“水龙王”的活动规律,他们首次在隧道穿越地表23公里的范围内设立水文监测网。
  为了把四处奔涌的高压涌水集中到引水管道,以便于打止浆墙,第四工程公司第五工程队队长向东,带领10多个年轻人,抬起4米长260厘米粗的钢管,在涌水口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成功了!经严格检验,歌乐山隧道堵水率达99%以上,完全达到防漏堵水设计标准。
  2002年11月18日,尽管下着蒙蒙细雨,居住在歌乐山上的男女老少自发涌向隧道口,与建设者们一起欢庆隧道贯通。60多岁的黄云山老人激动地说:“这是我们歌乐山所有居民的福气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