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这个分离企业为啥活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7
第16版(企业经纬)
专栏:各抒己见

  这个分离企业为啥活了
飞扬旗
见面握手,表决举手,闭幕拍手。这是记者在淄博矿业集团公司石谷矿采访时,听到的一个对职工代表大会的说法,然而介绍情况的同志接着说,现在可就大不一样了,代表们对自己的权力珍惜着呢。
  原来,淄博矿业集团公司在进行主辅分离时,把资源枯竭的石谷矿作为辅业分离了,石谷矿于1998年实行整体股份合作制改革。集团公司参股10%,原企业职工自行认购持股近90%。产权一明晰,职工人人当股东,精神状态大变。由于是内部改制,参加股东大会的还是参加职代会的那些人,然而公司经营中的每一项议案,每一项决策,股东们都要关心关心。开首届股东代表大会时,有人建议撮一顿,再发点纪念品。结果,股东代表立即与建议者戗起来,最后“举手”表决:全票否决。有一次年终兑现时,有人主张多分。又被股东代表否决,不仅不让多分,最后还决定自筹资金500多万元,对公司的硫酸铝项目进行三期扩建。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硫酸铝生产基地之一。石谷矿这个被剥离的“包袱”,如今成了集团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手会”咋冒出了火药味?“包袱”咋变成了增长点?关键都在一点,就是主辅分离时进行了体制创新。
  解决国有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量富余人员问题,既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国有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实现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作为我国发展经济、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其改革的方向不可改变。但改革是要以稳定为前提的。因此,主辅分离后,必须让辅业在市场上立住了,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分离。
  从前一阶段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的实践来看,有的实际上是分而不离。主要是分离之后的单位多数还是纯国有企业,在制度创新、机制转换和科学管理等方面还难以完全适应市场要求。由于在产权关系上与原主体企业是同一产权主体,分离出去的职工也仍属于原主体企业,国有职工的劳动关系和身份并没变。这样分离企业经营状况正常时还能自立门户,一旦经营陷入困境,就难免又想扑进主体企业的怀里。因此,主辅分离后如果辅业不改制,产权不清,既不利于原主体企业精干主业一心一意求发展,也不利于分离企业斩断依恋彻底走向市场,真正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石谷矿“三手会”的变化,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主辅分离只是改革的第一步,仅有这一步是不够的,只有分离的辅业也真正改制了,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了,才算比较彻底的改革,企业富余人员的负担才会真正解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