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切实解决城市贫困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7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切实解决城市贫困问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莫荣
  ●我国目前的2053万多城市贫困人口主要来源于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的贫困人口。此外,突然增加的支出也会导致家庭陷入贫困之中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必须一手抓生活保障,另一手抓促进就业
  城市贫困问题成因复杂
  当前,我国出现了2053万多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城市贫困人口。他们中的无劳动能力、无法定供养人和无其他收入来源的传统“三无对象”只占5%左右,新增加的贫困人口主要来源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的贫困人口。
  近些年来,城市出现了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等群体,他们因为没有工作而减少了收入,从而可能使其家庭陷入贫困。调查表明,技能水平较低的下岗职工家庭人均月收入300元以下的占2/3,下岗3年以上的占43.1%,基本耗尽了家庭的所有积蓄。
  如果考虑到下岗职工平均年龄40岁,1/3的下岗职工夫妻双下岗或失业,并面临赡养老人、抚养孩子上学等支出增大的因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他们中不少家庭的实际收入是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也可能造成贫困。比如一些企业和职工还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其退休职工的生活只能依靠单位或者个人解决,一些没有参加养老保险且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退休职工面临不能获得退休金的问题。
  突然增加的支出也会导致家庭陷入贫困之中。在医疗保险没有完全建立的情况下,突发的或长期慢性疾病往往导致家庭的医药费过高而致贫。家庭有超出九年义务教育以外就读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费用较高;购买住房等大笔开支,以及其他各种突然增加的家庭支出,都可能导致经济基础薄弱的家庭陷入贫困。
  高度重视城市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问题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不可回避的现象。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其贫困人口1999年为3450万人,占人口的12.7%。
  城市贫困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予以足够重视。一方面,它会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和GDP的损失。无业所导致的贫困,实际上是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不能被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与一般的物质资源不同点在于其不能被储藏,且可开发利用的时间约为30—40年,不及时开发利用不仅会浪费这一宝贵的资源,而且,为维持劳动力资源的生存,还可能要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城市贫困问题的存在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会拉大收入差距,引发一些社会问题,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同时,贫困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增加,不仅会影响该群体的消费,还会影响其他群体的消费预期,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解决城市贫困要两手抓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要“两手抓”,一手抓生活保障,另一手抓促进就业。
  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贯要求,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城市困难群众的关怀。
  促进就业是积极的、根本的脱贫手段。对贫困的无业人员来说,生活的压力使他们再就业的积极性高过其他群体,在享受“低保”与就业之间,他们宁愿选择后者。因此,要重视为贫困人口主动参与反贫困创造条件,并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帮助城市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