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以色列大选引人注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8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解析

  以色列大选引人注目
本报驻埃及记者 徐平
  本月28日以色列将举行它的又一次大选。虽说以色列大选每隔两三年就要举行一次,但是分析人士还是认为本次大选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执政不到两年的沙龙政府肯定不能算是一届合格的以色列政府,有人甚至干脆称沙龙是一位“失败先生”。在政治上,2001年2月大选时沙龙允诺以色列选民的“安全”与“和平”至今没有兑现。相反,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流血暴力冲突更加激烈,粗略统计已有2100名巴勒斯坦人和700名以色列人在暴力冲突中丧生;他的“铁拳”镇压巴勒斯坦人起义的政策也没有奏效。沙龙虽然同意巴勒斯坦建国,却开出了极为苛刻、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无法执行的条件,即以色列将控制全部巴勒斯坦国的边界和领空,巴勒斯坦不仅没有最终边界,而且没有军队,也不得拥有重武器,这些显然不符合美国开给巴勒斯坦的拥有全部主权的独立国家的条件。在经济上沙龙政府同样面临着极严峻的挑战。根据官方公布的材料,以色列正在经历历史上时间最久的经济萧条期,平均失业率已经超过了10%,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已超过18%,旅游收入已经下降80%。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利库德集团仍然能够在最新的民意测验中获得以色列议会120个席位中的约30席,这就很值得人们好好探究其中的原因。
最大的反对党以色列工党在本次大选中获胜的机会不大。工党前任主席本·埃利泽在任沙龙政府国防部长期间命令以色列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发动了“防卫墙”军事行动,使巴以关系受到了一次最严重的打击。工程师出身的佩雷斯可以说是以色列最有经验的政治家之一,也是奥斯陆协议的参与者之一,但是他作为沙龙政府的外长也曾拒绝承认阿拉法特及其政府。有分析说,事实上,这两位人物退出联合政府,一方面搞垮了沙龙政府,但同时也断送了工党在本次选举中获胜的可能。
这两年以色列国内左翼力量大大削弱是不争的事实。米茨纳当选工党新主席后表示,他如能当政将立即恢复与巴勒斯坦的和谈,并保证在一年内拆除加沙地带的全部犹太人定居点,在同巴勒斯坦谈判过程中逐渐撤离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但他同时表示如果谈判失败将基本依“绿线”建立与巴勒斯坦人分离的隔离墙。这似乎表明他对与巴勒斯坦举行谈判并没有多少把握。他本月14日明确表态,如果利库德仍然当政,工党将不会参加联合政府。有分析人士指出,他这是寄希望于本次大选以后沙龙右翼政府的再次垮台,以便在可能于10月份举行的又一次大选中竞选。但米茨纳此举招致了一些负面反应,工党内有人指责他“不为党”,以国内有人抨击他“不为国”。
除了以色列国内党派林立、政见  相左等因素外,巴勒斯坦国内局势的混乱和自杀性爆炸事件的接连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以色列选民的抉择。鉴于本次大选将对深陷“以暴易暴”怪圈中的中东和平进程具有重大影响,因而其结果格外引人注目。(本报开罗1月25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