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阅读
  • 0回复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8
第15版(纪念与回忆)
专栏: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
  胡启立
编者的话 今年1月27日是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诞辰110周年。宋庆龄同志的一生,是为国为民、为人类进步事业不息奋斗的一生,是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认识新事物、接受新思想,紧随着时代脚步不断前进的一生。为了纪念这位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继承她的革命遗志,弘扬她的伟大精神,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和中国福利会主席胡启立同志撰写了这篇文章。
  从1913年到1981年,在将近70个年头里,中国历史的每一页都深深的镌刻着一个闪光的名字——宋庆龄。她从美国留学归来,追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几乎经历了所有惊心动魄的风云变幻,而始终站在时代潮头,紧跟历史脚步不断前进,她是国内外公认的20世纪伟大的女性。在宋庆龄一生的光辉业绩中,保卫儿童,关心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援助贫苦儿童
  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我国国土时,数以万计的战灾儿童的命运,牵动着宋庆龄的心。1938年6月她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向同情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外友好人士和侨胞发出了“救救战灾儿童”的呼吁。在国内她积极促进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妇女团结合作,发起为战灾儿童服务的运动,建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收容难童。
  她大力援助抗日战争最艰苦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在这些地方建立托儿所、保育院和孤儿院。有名的延安洛杉矶托儿所,就是通过保卫中国同盟得到美国洛杉矶爱国华侨和其他人士的热心捐赠而建立的。
  康克清同志在回忆边区儿童保育事业时谈道,“陕甘宁边区有不少烈士遗孤、抗日将士的子女需要我们抚育。但当时物资困难,缺医少药,严重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宋庆龄同志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送来了医药和物资,支援了解放区的儿童保育事业。这真是雪中送炭,温暖人心。”据统计,宋庆龄所资助建立的托儿所和幼儿院在陕甘宁边区有10个,在山东解放区有7个,在其他地方还有不少。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宋庆龄领导下的保卫中国同盟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继续开展为劳动群众和少年儿童服务的工作。1945年12月,宋庆龄怀着喜悦的心情从重庆返回阔别整整8年的上海。宋庆龄眼见到处是流离失所的流浪儿和失去学习机会的少年,因缺医少药而在贫困和死亡线上挣扎的儿童和少年。宋庆龄为国民党统治下上海儿童生活境遇忧心如焚。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苦难,给他们一些快乐和温暖,宋庆龄和她所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把注意力转向“为广大贫苦儿童服务”上。
  从1946年到1947年间,宋庆龄在劳动人民比较集中的上海穷困地区先后创办了3所儿童福利站。第一个儿童福利站设在胶州路,第二个设在许昌路,第三个设在乍浦路。
  这些儿童福利站房屋和设备虽然简陋,但有文化、娱乐室,有看病诊所和卫生室,穷苦人家的孩子们在这里得到免费诊治,教唱进步歌曲、扭秧歌、看幻灯。进行群众性的扫盲活动是儿童福利站突出的工作。宋庆龄十分赞赏陶行知先生在识字教育方面倡导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由福利站教师培训小先生,再由小先生带着小黑板到弄堂里、棚户区或失学儿童家中去,教他们识字。宋庆龄热情关怀“小先生”的成长,多次到儿童福利站看望孩子,并到识字班指导孩子们读书。这其间有多少贫苦孩子从这一间间铁皮活动房里吮吸到了知识的乳汁,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们说不清。现已退休的成都一家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吴方,一直珍藏着宋庆龄当年辅导他识字的照片。1947年4月4日,那天正是第一个儿童福利站开幕的喜庆日子,他正津津有味地看一本图画书,宋庆龄忽然来到福利站视察。宋妈妈走到他身边,和蔼地问他:书上画的是什么?认不认得画下面的字。吴方回答道:“有些字认识,有些字不认识。”宋妈妈马上俯下身子,开始耐心地教他认那几个不认得的字。这个动人的镜头被一个外国记者给拍了下来,从此成为激励吴方一生搏击,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到上海解放前夕,儿童福利站已经培养出了170名“小先生”,开办了几百个识字班,里弄、阁楼、天井、晒台都成了失学孩子们读书识字的课堂。宋庆龄在写给国外捐助机构的信中掩饰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每天在站开放前几小时,已有孩子们在门外排队等候。我们可以说,自创办以来,这些站一直极受欢迎。目前已约有5000名儿童来到这里得到靠自己是没有办法能够享受到的益处。”
  1946年,宋庆龄在光华大戏院观看陈白尘的讽刺喜剧《升官图》的演出,对这个剧极为赞赏。她立刻萌生一个意图:创办儿童剧团。
  过了几天,宋庆龄把著名戏剧家黄左临请来,向他表示:“对于贫苦儿童,不能只给他们吃饭、穿衣,还要给孩子们精神食粮,要使他们看到未来。”并且立即指定剧团上演的第一个节目是鲁迅翻译、董林肯改编的苏联儿童剧《表》。这个作品是描述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拯救、教育流浪儿的故事。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演出苏联作品是犯禁的。但宋庆龄就是让这个戏作为儿童剧团的首演剧目,并为首演亲笔题词:“《表》是一出深刻而动人的儿童剧。它不仅对儿童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同时也给予从事儿童教育者一个明确的启示。”第一场演出时,许多小观众都是宋庆龄请来的,其中有不少就是福利站的孩子。这些孩子从来没有进过剧院,更没有看过写孩子们自己事情的戏,他们以好奇而兴奋的心情,瞪大眼睛观看舞台上发生的一切,宋庆龄坐在孩子们中间,看着这些饱受文化饥渴的孩子们第一次陶醉在艺术享受中,她既高兴,又感慨,胸中涌动着慈母的仁爱。
  为了给3个儿童福利站和儿童剧团筹募更多的资金,中国福利基金会多次举办义演、义展和义卖活动。
  为了募集到儿童福利基金,宋庆龄不停地给海外的团体和朋友写信,不厌其烦地解释这项工作的意义。而且,不论捐助的多少,宋庆龄都要亲笔回信,向提供捐赠的人们表示感谢,并负责任地说明他们捐出的款物,用到了什么地方,起到了什么作用。有时,她一天之中,就要写出几封信。在写给一些海外朋友的信里,经常会发现这样的字句:“感谢你捐助5美元,此款为上海儿童工作购买了纸、铅笔和橡皮。”
  为了感谢美国一所社区学校捐赠的5本图书,宋庆龄甚至分别给捐赠者和转递者写了感谢信。宋庆龄告诉捐赠者,她已将这5本儿童书籍转给设在上海的3个儿童福利站,供使用福利站的儿童阅读。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是中国的“国母”。然而,为了穷孩子,她却愿意竭尽全力地去做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她的眼中,信誉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为新中国奋斗
  新中国建立后,宋庆龄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副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除了繁忙的国事活动外,宋庆龄更加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
  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在周恩来总理的热情关怀下,宋庆龄把“中国福利基金会”改名为“中国福利会”,继续担任会长。明确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妇幼卫生保健和儿童文化教育方面,开展实验性、示范性的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
  1951年9月18日,宋庆龄获得了“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学金,这笔奖金共10万卢布。宋庆龄一接到汇款单,当即在背面批示:“此款捐赠给中国福利会作妇儿福利事业之用。”中国福利会遵照宋庆龄的意愿,用这笔奖金建起这座妇幼保健院。
  1951年成立了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宋庆龄同志当选为主席。她把《为新中国奋斗》一书稿费,全部捐赠给保委会,作为儿童福利基金。
  1953年“六一”,宋庆龄亲自选定当时上海最好的建筑之一“大理石大厦”,创办一个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她请毛主席题写宫名。她认为孩子们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还应当在校外开展生动活泼的科技、文学艺术、音乐、绘画、雕塑和体育等兴趣小组活动,既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又充分发展个性特长。1960年1月27日,宋庆龄专程来到少年宫,观看小伙伴艺术团演出的歌舞节目,和孩子们亲切座谈,前后整整一个上午,显得特别高兴。在她逝世后,人们才知道,这一天是宋庆龄67岁生日。她生前从不搞祝寿活动,却愿意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生日的快乐。
  新中国诞生时,宋庆龄就构想着少年儿童应当也必须有一份自己的刊物。在她的关怀下,1950年4月,《儿童时代》诞生了,它带着强烈的时代色彩来到孩子们中间。宋庆龄在创刊号上题词:“给儿童指示正确的道路,启发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走向光明灿烂的境地。”宋庆龄历来把她所创办的《儿童时代》,看作是少年儿童自己的刊物。
  1956年2月,宋庆龄出访印度、缅甸、巴基斯坦三国归来,在昆明小憩。傍晚时分,她到幽静的翠湖边漫步。这时,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向她走来,尊敬地行了队礼。宋庆龄高兴地拉着少先队员的手,亲切地和他谈起话来。当宋庆龄知道这是一个来自云南大理的白族少年,喜欢学习,还担任着学校里黑板报的编辑时,她欣喜地说:“有一个刊物,叫《儿童时代》,这是你们自己的刊物,你可以给她写稿啊!”
  第二天,这个孩子看到报纸上的新闻照片,知道和她谈话的人就是宋奶奶,心情异常激动。一年后,他给《儿童时代》寄去了他的习作小说《金八哥》,不仅被选中发表,而且编辑给他写去了长长的回信,予以指导和鼓励。从此,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迈开了第一步,后来已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少数民族作家,他的名字叫杨殿邦,笔名菡芳。
  儿童剧团被宋庆龄视为“掌上明珠”,它的每一步成长更是渗透着宋庆龄的心血。她定下剧团的方针是为儿童演出,感染儿童,寓教育于文娱之中,不搞成人剧。
  10月24日,宋庆龄陪同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一边观看儿童剧团的演出,一边介绍剧团的情况。当天晚上,毛主席请邓大姐转告宋庆龄,要儿童剧团在怀仁堂公演4天,请首都的少年儿童作为毛主席的客人来看戏。邓大姐说:“儿童剧团是第一个进怀仁堂演戏的,这是你们的光荣。”
  宋庆龄为少年儿童服务的工作受到人民的高度评价,也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1957年4月10日,儿童剧团在庆祝成立10周年之际,被正式命名为“儿童艺术剧院”。次年2月1日,中国第一个儿童艺术剧场又在上海诞生了。宋庆龄并不只是关心自己创办的剧院。她说:“我们的儿童剧院,在中国还是第一个……这是一个首创的事业,除非在我们国内各地成立了成百的儿童剧院,否则我们是不会满足的。”
  儿童艺术剧院的演员们没有辜负宋庆龄的期望,为儿童奉献了不少形象生动、富有教育意义的好戏。他们创作和演出的《友情》、《马兰花》、《小足球队》等儿童剧曾经多次获奖。每当他们取得一点成绩,时刻关注他们的宋庆龄总是无比喜悦地给予肯定。
  1979年3月,“儿艺”带着新创作的大型话剧《童心》到北京参加国庆30周年的献礼演出。宋庆龄高兴地说:“我们剧团来了,我一定要去看戏!”她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到剧场和孩子们一起观看首场演出,全剧两个多小时,宋庆龄全神贯注地看完整场,还带了一个特大的花篮,上台和演员们一一握手、合影留念。几天后,她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我看〈童心〉》,高度赞扬该戏,并向广大读者推荐。
  愿小树苗健康成长
宋庆龄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关怀、热爱儿童是为了祖国未来和人类的明天。她把儿童看作“世纪之宝”、“人类的花朵”、“革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她关怀儿童,是因为她确信儿童代表着未来和希望。“他们将来要在他们的父母正在战斗、受苦受难、流血牺牲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新的中国。”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她关怀儿童,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创造者,“成长为对四个现代化做出贡献、对人类的前途做出贡献的人”。
  宋庆龄总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谆谆告诫我们不能忘记中华民族100多年来受屈辱的过去,不能忘记革命前辈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创建了幸福的今天;她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要求少年儿童不能只是享受幸福的童年,更要紧的是学习劳动的本领;学习为集体工作,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为了将来而天天在准备着自己”。在她看来,必须让少年儿童把历史和现实、今天的幸福和明天的责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帮助他们打下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树立革命志向。她要求年轻一代都应该成为“具有人类最优秀品质的人”。这些品质包括:爱、劳动、勇敢、诚实、集体主义、朴素、节俭等。她还说,这些高尚的品质,“就是我们培养性格的指针”。
  为了教育好下一代,宋庆龄十分重视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紧密结合,她多次给孩子父母、教师和儿童教育工作者写信,语重心长地说:“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她向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和一切热心于少年儿童教育的人们呼吁,源源不断地为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让他们看新书、看好书。宋庆龄认为,好的精神食粮可以“在纯洁的、幼小的心灵种下优良品质的种子”。
  宋庆龄不只是关心中国儿童,同时也关心世界儿童与人类进步。她认为儿童“将来是通向世界的桥梁”。尽管国界不一,宗教信仰不同,但“儿童有共同的语言,要求和平、友谊和健康成长。”1979年2月,她就联合国倡议的国际儿童年发表谈话,对目前世界上正在遭受苦难的无数儿童深表同情。她说:“为了保障各国儿童健康成长的权利,我们愿意同各国人民一道,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反对社会压迫和剥削,争取社会进步,争取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幸福的新世界。”
  北京后海北沿46号,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大庭院。宋庆龄同志就在这个院子里度过她一生中最后的18个春秋。在这里,宋庆龄多次接待过声名显赫的国内外要人。除此之外,她在这里接待最多的,就是天真烂漫的小朋友。
  长廊旁边的空地上,她专门为小客人们准备了两架秋千,曾经荡起孩子们一阵阵笑声;院子西北角的鸽笼旁,曾经是她和孩子们一起给鸽子喂食的地方;主楼一层的小客厅里,北海幼儿园的孩子们,曾经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制作的纸手工放在宋奶奶手里;“畅襟斋”的大厅里,宋庆龄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子女们围坐在圣诞树旁,孩子们手里拿着宋奶奶亲手制作的彩蛋,说着、笑着、唱着、跳着。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宋庆龄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在这里,宋庆龄还收藏着孩子们写给她的信,送给她的画,寄给她的红领巾,这里也保存着她为孩子们精心绘制的贺年卡,制作的小礼物。
  和孩子在一起,是宋庆龄最欣然、最快乐的时刻。记得一次纪念活动,有关部门准备出一本专刊。工作人员挑了一张宋庆龄的半身像,她看过后不赞成刊用。后来,又挑了一张和一群孩子在一起的合影照片,她才微笑着表示满意。
  宋庆龄最了解儿童,因为儿童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在近70年的艰苦岁月中,她不断地努力着,呼喊着:“救救战灾儿童”、“援助受苦儿童”、“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保卫儿童”、“更好地为下一代着想”、“愿革命的后代迅速成长”……最令人感佩的是,1981年春,宋庆龄同志虽身卧病榻还放心不下她所挚爱的少年儿童,她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愿小树苗健康成长》,一字一句倾注了她对儿童和少年的一片爱心。“可爱的孩子们,每当我想到你们,我的眼前就浮现出那些充满生机的小树苗。你们像小树苗一样,柔软的枝条,嫩绿的叶子,在肥沃的土地上扎根,在和煦的阳光下成长。
  愿你们和小树苗一同成长,成长得挺拔、旺盛,经得起任何暴风雨和病虫害的考验,成长为栋梁之材。”
  在宋庆龄生命的最后日子,她仍以最大的热情关注着少年儿童的成长和祖国的未来。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当今时代与宋庆龄所处的时代相比,情况和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宋庆龄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她的思想、她的品格、她的智慧、她的修养,特别是她在少年儿童工作方面的思想与实践,仍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对于我们培养和造就新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是2001年先后担任宋庆龄基金会和中国福利会的主席的。今天在纪念宋庆龄诞辰110周年之际,更加缅怀她为新中国奋斗的伟大光辉的一生。她为发展我国妇幼保健事业和教育我国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建的业绩,以及她在这方面的远见卓识,将永远激励我们、鼓舞我们加倍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附图片)
  195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宋庆龄和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一起。
  (照片选自画册《宋庆龄伟大光荣的一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