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把培养新作者当作自己的重要职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1-22
第3版()
专栏:报刊评介

把培养新作者当作自己的重要职责
朱树兰
只要翻阅一下1955年全年的“剧本”月刊,我们就会发现,它的显著的特点是每期都有不少新作者名字。他们大部分是不知名的作者。其中有工人(如“挡不住的洪流”的作者吴光华),有农民(如小型戏曲“扔界石”的作者侯喜旺),有教师(如“夏天来了”的作者刘厚明),也有农村业余剧团的集体创作(如六安新安集业余剧团创作的“一家人”)。根据“剧本”月刊编辑部的统计,在1955年发表的剧本中,青年作者的作品占95%以上;90%以上的作者是第一次发表剧作。在1952年创刊初期,“剧本”月刊却常常脱期,有一期甚至拖延了1个月,现在则除了每月发表16万字的稿件以外,还可以有不少备用稿。1955年还出了6个专刊。
“剧本”月刊的组织创作的经验对许多报刊来说都是有参考的价值的。
在创办初期,“剧本”月刊编辑部设立了两个组:专业作家组和一般来稿组。当时,编辑部只注意专业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对于青年作者、特别是群众中的业余作者就不注意。他们曾经把“一般来稿组”叫做“退稿组”。有的人觉得读者来稿能用的很少,花很多时间在退稿上是“生命的浪费”,甚至想在稿约中说明“暂时不收来稿”。这种忽视群众创作力量的做法的结果是稿源枯竭,刊物质量降低,引起读者的不满。
刊物必须办下去,要办得好,要满足广大业余剧团和专业剧团的要求,编辑部就不能不重新考虑打开只依靠少数专业作家的狭窄的路子,向青年作家和广大的业余作者找寻出路。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派人到各地去,通过各地文艺团体和许多业余作者建立联系。规定每个编辑人员必须在每百件来稿中,提供出一定数目的可以考虑采用或者修改、加工的稿件。他们对作者的稿件和创作提纲慎重地提出意见,有时候委托当地的有关部门或者老作家指导作者。为了更好地对某些有修改基础的稿件的作者进行具体的帮助,编辑部曾经邀请外地作者来北京,指定专人,或者举行小型讨论会,给以帮助。有时候,通过剧院组织导演、演员和作者一同下去体验生活,用集体的力量来充实剧本。新歌剧“草原之歌”就是经过这样细致的、具体的组织工作之后才完成的。
“剧本”月刊编辑部对于广大爱好戏剧的业余作者的关心和帮助是比较细致的。只要稿件有一点可取的基础,总是尽量地帮助作者反复修改。北京合作印刷厂18岁的工人吴光华写的“挡不住的洪流”的原稿比较粗糙。由于作者在生活中对于资本家丑恶的一面有着深切的感受,又热爱写作,经过了四个多月、六、七次反复修改,终于写成了像现在这样一个获得好评的独幕话剧。
“剧本”月刊编辑部学习了苏联举办讲习会的先进经验。1955年3月间约请了30多位戏曲作者,来参加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戏曲讲习会”。通过集体讨论和研究,整理出20多个戏曲,其中的10多个已经发表在“剧本”的两期戏曲专号上。“剧本”月刊在1953年和1954年两度举办的独幕话剧征稿评奖,也起了广泛地组织和推动剧作的作用。
对于作者积极分子的联系,“剧本”月刊编辑部除指定了专人负责外,还建立了登记表、卡片,以及保存作品和信件的档案袋。他们经常写信去了解作者执行计划的情况,给他们介绍参考书,解答疑难。这样,编辑部逐渐对作者有了比较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同作者也建立了比较深的联系。现在,和他们取得这种联系的作者积极分子,已经有450多人。
充分地依靠和利用社会力量,推动和扩大剧本创作的影响,也是“剧本”月刊编辑部获得成绩的工作经验之一。编辑部同许多实际工作部门已经建立了联系,并且得到这些部门的关怀和支持,解决了编辑部不可能对各种业务都熟习的困难。编辑部也积极主动地向剧院和剧团推荐一些优秀的剧目。曾经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的“钢铁运输兵”,就是由编辑部向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推荐以后才决定排演的。反映农业合作化的多幕剧“春风吹到诺敏河”,就由39个专业话剧团演出了1,693场。独幕话剧“妇女代表”被改编成了十多种戏曲,在全国各地普遍上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