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中国人如何过大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9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热闹而喜庆的春节到底渊源多长,祖祖辈辈为什么要在这天包饺子、贴春联、逛庙会……200张精美图片,300件珍贵实物,穿越千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展览告诉你——
中国人如何过大年
本报记者 卢新宁
  快要过年了,就要过年了……浓浓的节庆气氛已被街市上陆续出现的红灯笼、商场里争相举办的特卖场、火车站里归心似箭的旅客,渲染得越来越浓烈了。
  与此同时,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人如何过大年”的展览正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眼光。诚然,扪心自问,究竟有多少人能说得明白,这春节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祖祖辈辈为什么都要在这天包饺子、贴春联、逛庙会?答案就在展览里。
  年节的由来,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这是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出土的距今7000年的稻谷,它告诉我们“年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现了四季交替的规律,因此有了“年,谷熟也”的概念。过年,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已有数千年历史。
  贴年画、换门神,写春联、请福字,剪窗花、编中国结,林林总总过大年的形式背后都蕴涵着古老的传说和深厚的文化背景;逛庙会,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形形色色的过大年活动都寄托着人寿年丰、吉庆有余的良好愿望。
  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佛教,元宵节的形式起自道教。舞龙最初是用于祀神娱神,祈雨降福;吃饺子取新旧更替“更岁交子”之意。贴春联之风始于五代,到明朝普及民间;风筝已有2500年的历史,它的特色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展览用“源远流长”、“辞旧迎新”、“饮食文化”、“居饰习俗”、“服饰文化”、“百艺争艳”6个板块,将春节的历史沿革、过年的民间习俗、节日饮食的特点、各民族节日服装以及多姿多彩的春节娱乐活动,活灵活现地展露在观众眼前。
  年节的变迁,是中华民族飞速发展的缩影
  “新年好,新年好,新年能穿花棉袄。”照片上那个戴着虎头帽的关中孩子稚嫩的笑容,让人忆起过去的时光。在物质生活并非丰足的时代,热闹红火的春节曾是孩子们的天堂,成人的梦想。而在渐渐富庶的今天,过年的形式和内容都在发生巨变。
  读读上海市民杨燕秀的家庭生活账簿。1968年他们家的春节支出总共55元,仅相当于2000年春节期间的电话费。几十年岁月沧桑,小小的账本从过年只买半斤瓜子花生,到密密麻麻地将年货记录好几页,变化就在字里行间。
  看看这三幅不同时代的“全家福”。它们分别拍摄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末和2000年世纪之交。从封闭到开放,从羞怯到自信,三幅照片上服饰的变化和人们表情的不同留下耐人寻味的历史印记。
  “一餐年饭送残年,腊味鲜肴杂几筵。欢喜连天堂屋内,一家大小合团圆。”至少在南北朝已有的年夜饭习俗,到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人们将年夜饭从家里搬到了大饭店,上海福州路上的百年老店杏花楼酒家的新春年夜饭照片,北京丰泽园、全聚德推出的新春菜谱,便是其生动见证。
  年节中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拜年,如今有了创新,贺卡、电话、手机、网上都可,花样繁多。电视中的春节联欢晚会,电影里的贺岁片,几千年的民俗民情民风民艺,在新时代有了新内涵。
  年节仍将延续,未来更认同民族文化
  上海的陈先生和成都的穆先生一大早就结伴到了展场,两位年过半百的好友用儿时的记忆印证着春节的变迁。他们说春节是母亲的期盼,是游子的思念,是亲朋和睦的团聚,是好友温暖的重逢,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
  年近七旬的孙老先生带着女儿和外孙来了,他说早上刚听说王麻子剪刀破产了,心中真的不是滋味。看了这个过大年的展览,知道还有那么多“绝活”红红火火的,心里踏实了许多。
  20岁的大学生岳彬用手中的相机不停地拍摄着展览的图片。对于他们这些年轻一代而言,这样的展览是亲近民族文化最好的课堂。
  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夏燕月说,春节带给人们的不应只是浓烈的色彩和欢腾的气氛,更重要的是那些充满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以及蕴藏其中的文化魅力。节日期间特有的礼节行为、吉祥用语以及人们所互相传达的种种情感,是中华民族心理的突出体现。其中呈现的尊老爱幼,邻里亲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的珍惜年华、团结奋发,是可贵的民族精神。
  穿越千年的展览折射出“年”文化的内核。从乾隆皇帝新春开笔写就的“三羊开泰”,到清代宫廷祭祖器具;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的年画,到山西民居的剪纸、陕西窑洞里的窗花,述说着无论时空如何变迁,春节这一刻,都是华夏子孙激情挥洒的焦点,是亿万中国人文化凝聚力的象征。
  民俗学学者董晓苹总结说,从近年来中国结的盛行、唐装的风靡,到时下展览的火爆,可以发现民众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重新进行“认同”调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代相承的民族文化理当成为推进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向心力。
  在展览现场,记者见到了来自美国、法国的留学生。他们用赞美的语调评论,用艳羡的目光打量。他们说,如今的世界有“六大危机”,其中“认同危机”位居其前。可是你们不怕,因为你们有几千年共同的文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