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选择简朴的生活——听梁从诫谈环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29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选择简朴的生活
  ——听梁从诫谈环保
  本报记者 杨雪梅
  见到梁从诫先生是在一个古筝演奏会上。志在高山流水的中国古乐显然征服了他。有一首曲子据演奏者介绍是根据《列子》中的故事改编的,讲的是一个渔夫整日在江海以打鱼为生,久而久之飞翔的海鸟与他成为好朋友,经常停在他的船上嬉戏。一日他的妻子说,你为什么不能捕一只海鸥回来,渔夫一听也觉得有道理。然而他再次出海时,竟然没有一只海鸟光顾他的小船。
  梁先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演奏,像孩子一样地笑了。他说,人类的任何一个坏念头都逃不过大自然的眼睛。
  “勿以善小而不为”
  梁从诫先生这么多年来一直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出去吃饭总是带着筷子;参加大小宴会总是劝同桌的人一起将剩下的饭菜打包;散步时总会弯下腰去捡别人丢下的垃圾。凡是骑车40分钟可以到达的地方他一定会骑车,即使是在如此寒冷的冬季。
  很多人也许只记得梁从诫获了多少奖,举办了多少讲座,但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会员们印象最深的却是梁先生骑车的背影,是他缝缝补补的专门用来装筷子的袋子。“环保不是一件热闹的事”,梁先生说,因为环保其实是要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改变人们的观念,这些都非常不易做到。不许随地吐痰讲了多少年,如今又有多少改观呢?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说服别人是困难的,但可以从自己做起,可以带动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努力。他从一个学者转型为一个环保工作者,家人的支持最重要。老伴陪着他在寒冷的冬季骑车,陪着他到西部去植树,和他一起过着简朴的生活。在国外的女儿虽然认为父亲所从事的事业,是“一场不可能打赢的仗”,但依旧全力支持父亲。
  1994年成立的国内第一家民间环境保护团体“自然之友”是非常单纯的一个组织,你只要填一张申请单,交纳50元的会费,便可成为组织的一员,其宗旨是“善待自然”,对每个人的要求只有八个字:“真心真意,身体力行”。毕竟山清水秀不是谁振臂一呼就可以实现的,大多数人只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梁从诫认为“自然之友”的大多数会员都是真心热爱自然的,他们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还能影响身边的人,影响亲戚朋友,这样社会就会多一点节约的意识,多一点保护环境的意识。
  “勿以善小而不为”,梁从诫和他的会员们经常以此自勉。
  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梁从诫先生一直记得上个世纪40年代以他的父母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那些知识分子所过的日子。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极度贫乏,但精神上却很富足,在事业上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享受那样简朴又丰厚的生活呢?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是许多年轻人向往的,但如果世界上的国家都像美国那样消耗资源,再多个地球也不堪重负。美国现在有1亿多辆汽车,2亿多的人口,平均每两个人一辆车。北京现在每两个家庭就有一辆车,交通已经非常堵塞,如果将来也发展到两个人一辆车,交通的混乱状况将不可想象。
  并不是说中国人不可以像美国人一样生活,而是因为中国有中国的国情,近13亿的人口与有限的土地、水、森林草地资源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虽然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将成为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中国的客观现实一时难以改变,能改变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梁先生说,中国有句老话,叫作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消费型的社会甚至是一个追求奢侈的社会,再让大家去过比较节约的、简朴的生活就很难了。我们只有选择另一种生活,改变目前追求消费型社会的心理,环境所受到的压力才可能减轻。所以改变目前追求奢侈生活的风气,比到大街上捡几袋垃圾、到郊区去种几棵树更重要。
  组织这次演奏会的谢小姐曾经是“自然之友”的成员,她说从梁先生身上得到的最大收获是懂得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虽然是在一家大的外企工作,但她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习惯。我注意到这次演奏会的节目单并没有做成考究的册子,而是简单地印在一张纸的正反面。
  现在“自然之友”的会员越来越多,每天新收到的申请单有50多张,他们所参与的活动也越来越广。每个人的努力像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汇集在一起却不可小视。梁先生说,他唯一感到欣慰的是,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正在发生着变化,环保的意识正在深入人心,他所从事的事业后继有人。(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