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祝愿中国更加繁荣昌盛——印度加尔各答华人聚居区剪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30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祝愿中国更加繁荣昌盛
——印度加尔各答华人聚居区剪影
本报驻印度记者 张静宇
离中国农历春节还有几天,印度加尔各答华人聚居的塔坝地区呈现一派节日景象。街区主要路口处,一座地道中国风格的节日牌楼已经搭建完成。通幽小巷里,节日彩灯串串;深院高墙上,大红福字高悬。男人们在忙着给自家的大门刷上一层象征喜庆吉利的朱红色油漆,主妇们则按照广东客家人的习惯,在厨房里蒸年糕、炸虾片,准备年夜团圆饭。置身这充满浓郁中华传统文化气息的氛围中,如果不是时常有印度人从身边经过,很难让人相信是在异国他乡,倒更像穿行在喜迎新春的中国南方小镇之中。
记者抵达加尔各答当天,正逢塔坝华人联合会主席刘先生为儿子举办婚礼,新娘也是一位华人,模样端庄漂亮。婚礼完全按照广东客家人的风俗举行。在有“印度华人文化摇篮”之称的培梅中学校园内,主人摆下几十桌宴席,款待远近前来恭贺的乡亲。走进宽敞的新房,迎面长桌上,与四根红蜡烛摆放在一起的,是完全按照中国民间习俗备下的枣、莲子、茶、槟榔和糖果,其祝福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含义与国内别无两样。记者将从国内带去的一块丝巾送给新娘,权作祝福贺礼,新娘始终将这份来自中国的特殊礼物捧在怀里,一直到人们离去。
见到来自中国的记者,社区里的华人大都显得非常热情。很多上了年岁的老人用带有客家方言韵味的普通话与我们互致新春问候。他们当中的多数已经是在当地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华人,悠悠岁月不仅没有抹去他们浓浓的乡音,反而激发起他们对中国更加炽热的眷恋。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记者了解到,生活在印度的绝大多数华人尽管久居海外,但对故国的一片赤诚之心经年不改,1998年中国一些省份发大水时,许多印度华人慷慨解囊为同胞募捐。
在主人的盛情邀请下,记者登门拜访了几位华人家庭。走进红漆大门,印象最深的是厅堂中悬挂的字画、吉祥物和各类装饰品,几乎无一不是来自中国。打开电视机,来自北京的电视节目声音亲切,图像清晰。主人告诉我们,通过电视当地华人不仅能够及时了解中国每天发生的事情,很多人还跟着播音员的声音和中文字幕学习地道的普通话发音。在陪同采访的加尔各答华人联合会理事李万城
  先生家里,主人指着墙上的照片,讲述他与其他几位同乡一起,代表在印华人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国庆招待会的情景。李先生年逾七旬的父亲是位深受同胞尊敬的老人,他中文功底扎实,每逢节日都主动为各家各户书写对联、条幅,为整个华人社区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在记者的请求下,老先生取出红纸,饱蘸墨汁,当场挥毫写下一副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老人告诉记者,大约从清代中期开始,一批以广东客家人为主的中国人陆续漂洋过海,来到恒河奔向大海的地方,在当年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曾经作过印度首都的加尔各答落脚谋生。200多年来,几代华人在此地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历经无数艰难坎坷,逐渐形成全印度最大的两个华人社区——塔坝和新市,至上世纪50年代达到鼎盛,总数接近1.5万人。
塔坝地区的华人大多从事皮革加工业,方圆不足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密布着200多家以家族方式经营的小型皮革加工厂,其中也不乏少数在产量、质量上接近国际水准的企业。他们依托印度丰富的牛皮资源,按照国际标准组织深加工,并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其中有些还打入了中国市场。新市一带的华人主要以加工销售皮鞋为生。一位王姓先生对记者说,他们店里卖的皮鞋有不少产自中国,他为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自豪,一再邀请记者与他一家共度新春佳节。
在新市街头举办的一场联欢晚会揭开了当地华人庆新春活动的序幕。望着台上朝气蓬勃的舞狮青年和台下的新一代华人儿童,在记者身旁就座的一位老人动情地表示,“请告诉中国人民,中国强大是我们印度华人最大的福祉,我衷心祝愿中国更加繁荣昌盛。”(本报新德里1月28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