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阅读
  • 0回复

府河涛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1-30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闪光的足迹·散文特写征文

  府河涛声
  李常成
  在地图上,府河是又短又细的一条蓝线,它的名字是不被标示的,府河不大距江城武汉只有一百多公里,不大的府河近年来却因一个特殊的人物而声名远播。
  这个特殊人物其实并不特殊,他只是个种田的。1984年至今,就“种”出了各级政府给予他的一百六十多次表彰和奖励,最高荣誉是七年前获得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三十五岁那年,他任长岭公社农科站支部书记、站长。此前,他已在这个站呆了七年。这个站在府河边,一个叫澡龙潭(龙洗澡)的地方。“底层是黄沙,上面是泥巴,漏水又漏肥,难得长庄稼。”这样一个河滩就是农科站,后来改名曙光农场。
  1970年,长岭人民改河造田,在总面积二百二十亩的河滩上改出了九十亩稻田。呆在曙光农场三十二年的他接过了长岭人民的锄头,年年挖土填滩不止,将面积扩大成二百多亩。从1984年起,他承包这片沙滩田,每年向国家交粮五万公斤以上,最多达十万公斤。从1994年至今,他先后培训当地农业技术员五千余人次,为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农科院完成了九十多个水稻品种和五十二个小麦品种的鉴定试验任务。
  八年前,初次见到他时,一米四几的身高,让我在心里重重地惊讶了一声,脑海里闪电般想到:如果这是真的,愚公移山一定不是寓言。我甚至想到,那个出使楚国的晏子跟他比一定魁梧许多。漫步在他曾用肩挑板车驮造成的田埂上,我还想起我们这里的一句土语:山大无柴,树大无桠,牛大压不住虱子。
  1966年,二十四岁时,他就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三十六年来,他热爱祖国,农场生产的粮食,除留种子和口粮外,他一粒不剩地卖给了国家。他关心孤寡,十四位孤寡老人中,若过世一位,他立即再找一位替补上。
  他乐于奉献,每年试验试种的新品种,失败了他自己背着;成功了,他将种子技术推广给周围群众,仅此一项,周围八个村的农民年增收十多万元。
  他艰苦朴素,第一双皮鞋他是1986年参加省专业户座谈会时买的,今生他只穿过四双皮鞋。平常他穿中山装,新三年,旧三年。那年进京领奖,头天听说第二天国家领导人要与湖北劳模团共进午餐,劳模们都劝他去买套西装,他才去买。他讷于言敏于行,与国家领导人共进午餐后,江主席问他是干什么的,激动中他吞吞吐吐说出三个字:种田的。
  我已是数探曙光农场,每次我都少不了这样问:“余场长,你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持久这么不计报酬地去做?”
  老余笑笑:“因为党和政府培养了我。不这样做我就觉得对不起党和政府。”对他的回答我并不满意。老余又说:“从根子里讲,是喜欢种田,因为有田种。”老余接着讲,他家祖辈三代是匠人,没有一寸土地。他记得小时候来客,家里还用荆条叶拌饭待客的情景,记得过去母亲把酒盅藏到袖筒里去借盐的情景。所以有田种了,就高兴,就拼命种。对他的这种解释,我还是将信将疑。
  府河虽不大,但每年汛期,一百多米宽的河面上,洪水奔涌,也很骇人。有一年,洪水漫卷过来,铲去了曙光农场一半以上的秧棵,他痛心疾首。“记得绿罗裙,年年怜芳草。”如今,年年汛期,他都会睡不着觉,心如洪涛般在河边巡视他的稻田、他的秧苗,而顺服的洪涛也一定不服这个它曾经肆掠过的一米四七的小个子人物——广水市长岭镇曙光农场场长、全国科技致富能手、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余光恕。
  (作者单位:湖北省广水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