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双拥六十春 军民一家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0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双拥六十春 军民一家人
  张雨生
  岁末年初,新春时节,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又在激越的锣鼓声中进入高潮。源起于延安革命圣地的这项活动,迄今整整走过六十载。黄土地上那充满深情的歌声“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亲人子弟兵”,也随着人民子弟兵的进军步伐,唱遍长城内外,响彻大江南北。
  时代在前进。双拥活动开展以来,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但变中也有不变。六十年来,哪年哪地的双拥活动,不是与当地当时的文化活动紧密相连的呢?边防哨所如此,京都大邑也如此。如今,各地的双拥文艺晚会,已成惯例。可以说,文化活动是双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文化活动充当着双拥活动的载体。既然是双拥,也就兼容军营文化与地方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二者和谐融洽地肩负着它们的共同使命。
  文化昌明的时代,文化节骤然增多。我便想:双拥文化活动可否成为一年一度的文化节呢?
  在中华民族的热土上,一种优良传统一经形成,深入民心,活跃民间,就必然会成为一种习俗,演绎出一种文化现象,乃至以文化节的形式出现。如今,在山一隅,在水一方,远村边寨,深山大漠,闹市幽巷,只要驻扎有子弟兵,岁末年初,当地的军政军民之间,准会相互慰问,准有联欢歌舞。民间的双拥文化活动,实际上已成为一种习俗,一种军民共同欢度的节日。文化节是传统习俗的凝聚,双拥文化活动已有很强的民间色彩,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文化节。
  各种各样的文化节能代代传承,并非仅仅是靠吃喝玩乐。欢庆,同乐,是节日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人们可以加强联系,交流感情,增进友谊。文化节还是青年男女之间选择爱情的良机。军营与其驻地各单位的同志,平时各忙各的工作,一般交往很少。借助一种形式,一种机遇,互通情况,加强联谊,取得工作和生活上的相互支持,是必要的。双拥活动,特别是军民之间的文化联欢活动,当是这样的好形式,好机遇。
  目前,各地的双拥活动正在展开。这是各级政府和部队的一项工作,应该做好。但是,也可以把它搞得更有民间色彩,使之更加大众化,更有人情味。比如说,各级妇联很关心军人的恋爱婚姻,这类事情就不是靠发文件能解决的。通过民间活动,通过文化联谊,也许能解决得更好。
  与形式相比,更重要的是双拥文化活动的意义。看看那些感人至深的场景,听听那些发自肺腑的歌声,便能深深地感受到,人民军队建军的根基在哪里。历史上没有过一支这样的军队,能得到老百姓如此真诚的爱戴和拥护;历史上也没有过一支这样的军队,以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军队不变色靠什么?打得赢靠什么?人们能从中找到准确的答案。目前的种种文化活动,轰动的有,豪华的有,别出心裁的也有,但有双拥文化活动这么普及、这么深入、这么大众化、这么持久、这么情深谊长吗?恐怕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双拥文化活动的莫大荣耀。
  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头一个六十年,双拥的历程是辉煌的,双拥的歌声是嘹亮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优良作风代代相传,总是在继往中开来,在发展中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双拥的历程会更加辉煌,双拥的歌声会更加嘹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