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2阅读
  • 0回复

李艾德、马普安徒步踏访长征路已有三个多月,他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近况如何?有何感受?请看——英国两青年 徒步长征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0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李艾德、马普安徒步踏访长征路已有三个多月,他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近况如何?有何感受?请看——
  英国两青年 徒步长征路
  胡跃平 胡晓炜
  为了真实地感受红军长征这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他们决定辞掉工作,徒步走完长征路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68年后的今天,在与英格兰山海阻隔的贵州遵义的赤水河畔,两名个头高大、身材瘦削的“老外”正行进在泥泞陡峭的弯弯山道上。被山民们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的两位英国人,一个叫李艾德,一个叫马普安。
  他俩是学历史的,分别在北京两家杂志社当了5年的英文编辑。2000年,他们到贵州旅游,深深地被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所打动……为了真实地感受红军这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亲耳听听健在的老红军和沿途百姓述说当年红军的故事,决定辞掉工作徒步走完长征路。
  在北京集训了5个月后,他们于去年10月16日,从江西于都出发,历时3个月,于今年1月27日走到黔北的习水县城。他们计划第二天抵达土城镇,正好走完整整2000公里。
  1月28日清晨出发前,记者发现他们每人身背的行囊都重达30公斤以上,便建议放在采访车上,李艾德耸着双肩偏着头道:“No,No,我们一直这样走过来的,今天也不例外。”边说边把行囊紧紧缚在背上,大跨步地走进了崇山峻岭间。爱好徒步的记者与其同行,1小时后,计程表显示已走了6公里,这是他们惯常的“行军速度”。按计划,这天将同红军当年在土城渡口一渡赤水的时间相吻合。果然,记者查阅的《长征大事典》载:“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除以少数部队阻击敌人外,主力分三路纵队西渡赤水河。”
  他们坚持不乱扔垃圾,用生硬的中文问路而不要翻译……
  黔北高原风景壮丽,旷目怡神,但沿途也碰到一些遗憾的事。走到一处加油站,李艾德将用过的易拉罐和食品袋交给一位老工人,请他帮助处理,不料他却将垃圾随手扔进了旁边的小河里。马普安双手一摊:“他怎么会这样呢?”连忙从水里捞出,装回自己的背囊中。
  按他们的分工,今天轮到马普安问路。他的汉语略逊李艾德,与老乡的方言不“兼容”。为记者充当翻译的儿子便自告奋勇帮他们沟通,不料马普安扮了个鬼脸,幽默地改用英语说:“你是我的中国朋友,可不是我的中文翻译。”于是他们仍用生硬的中文向老乡问路。
  从三元场到土城镇,都是新建的宽宽的柏油路,但老乡指了指:当年红军走到三元时,是从左边这条山路到土城的,他们毫不迟疑地转向进入山道,踩着红军当年的脚印向土城进发。崎岖的山道坑洼不平,让人惊讶的是,他们仍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行进。
  中午过民化乡,小街两旁有不少小饭馆,但他们却直奔集市,一番讨价还价,买下了黄瓜、土豆、鸡蛋和花菜。他俩是素食主义者,虽然体能消耗很大,一路瘦了10多斤,却仍不吃肉;饭菜做好后,也不忘从背囊里掏出喜爱的可乐,津津有味地喝起来。马普安风趣地求托我们:“按长征路线,我们还要重返遵义,到时别忘请我们吃比萨饼。太想比萨饼了!”
  一路上最高兴的,不是天气好、路况好、有地方投宿,而是能够找到健在的老红军和见过红军的老人
  他们说,一路上最高兴的,不是天气好、路况好、有地方投宿,而是能够找到健在的老红军和见过红军的老人。有淳朴热情的乡亲告知,山对面有位101岁的老婆婆,叫罗明章,红军曾在她家住过。他们一听,顿时兴冲冲地赶去拜访。就着一盆炭火,罗婆婆说:红军当年住我家,晚上铺稻草睡在屋檐下,第二天把稻草捆好,打扫干净,有个红军还脱下一件毛衣送我。我煮面条给他们吃,有几个讲湖南话的红军还招呼我过去和他们一起吃……从江西出发以来,途经湖南、广西和贵州,两个“老外”觉得最有意义的是沿途访问了7位老红军及数十位红军见证人,加深了他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令他们难忘的是沿途老区人民和当地政府给予他们的热情帮助。他们很多时候都吃住在老乡家,临走时要付钱都被婉言谢绝了;但他们也像当年红军那样,悄悄把钱和笔迹歪歪的中文字条留下。
  在民化乡,记者就要和“洋红军”分手了,他们希望能在报纸上公开他们的电子邮箱(new-longmarchers@ya-hoo.com.cn),让更多的中国朋友通过邮件为他们加油。(附图片)
  李艾德(左一)、马普安在“长征”途中。本报记者胡跃平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