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牢牢把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4-24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牢牢把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储波
  内容提要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根本要求。坚持与时俱进,需要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坚持党的先进性,需要集中精力抓好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坚持执政为民,需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根本要求。
  坚持与时俱进,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统一的整体,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大势,把中央的决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坚持与时俱进,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实践在发展,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带来了全区干部群众思想的大解放。广大干部群众冲破“一大二公”的旧体制和平均主义的旧观念,较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牧区的生产力。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发表和十四大的召开,再次带来了全区干部群众思想的大解放。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大学习、大讨论,对于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的改革和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五大的召开,又一次带来了全区干部群众思想的大解放。我们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围绕“建设内蒙古,振兴内蒙古”这个中心任务,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深化了对区情的认识,确立和完善了符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的发展思路,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十六大以创新的思维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必将促成全党思想的新飞跃,带来各族干部群众思想的大解放。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中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坚持与时俱进,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关键看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能不能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十六大报告指出,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能否有大作为,取决于能否抓住和利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稍纵即逝的,谁善于发现和认识机遇,谁善于捕捉和利用机遇,谁就能够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在机遇面前,我们必须鼓励各族干部群众敢做勇者,善做智者,争做强者,以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坚持党的先进性,集中精力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个执政党是否先进,归根结底要看它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当前,坚持党的先进性,关键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在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内蒙古自治区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两个高于、一个达到”的奋斗目标,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10年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是一个追赶型的目标,也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吻合。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的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两大机遇,坚持经济结构调整“一条主线”,狠抓思想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强化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三大动力”,抓好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五个重点”,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个重要标志是基本实现工业化。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要完善思路,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正确处理提高质量与扩张总量、搞活国有企业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集中力量发展大企业与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占全区总人口的56%左右。没有农牧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区的小康。推动农牧区经济发展,现实的途径是以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突破口,带动农牧区经济全面发展。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使农牧业在产业化经营中增效、发展,使农牧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增收、致富。要把调整农牧区生产力布局、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牧区服务业同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城镇化。
  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首先应紧紧围绕十六大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把保持长期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来抓,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其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应认真落实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具体部署和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新动力、注入新活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所在,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按照十六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在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必须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内蒙古自治区资金、技术、人才缺乏,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意义尤为重大。应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毗邻俄、蒙,横跨“三北”的地缘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抓好口岸建设,正确处理“引进来”与“走出去”、开发内部资源与利用外部资源、开拓国内市场与开辟国际市场的关系,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把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基地。
  坚持执政为民,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十六大报告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执政为民这个根本,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内蒙古自治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特别是农牧民和城镇部分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员较多。因此,应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要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努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同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增加就业。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切实帮助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牧民尽快脱贫。大力推进“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加大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抓住农牧区税费改革的有利时机,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
  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增强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