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从黄河之滨走来的张继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4-30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艺与人

  从黄河之滨走来的张继钢
  赵大鸣
  舞剧《野斑马》不久前在澳大利亚轰动一时,接着与美国签约演出150场,没多久,又接到加拿大和欧洲许多地方的邀请,因此,“张继钢现象”另有新说。
  张继钢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舞蹈编导之一。他最初引起舞界的注意,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身在临汾歌舞团的张继钢参加创作了山西省歌舞剧院的大型民间风情歌舞《黄河儿女情》。那部作品里的一组舞蹈形象,让整个舞界为之惊异。纯正的乡土风俗和朴素真实的动作情态,比起过去舞台上被人为粉饰整理过的所谓“民间舞”,实在是让人耳目一新。编导者对特定人物外表与内心活动细致入微的刻画,尤其是对于人物性格力量的夸张和表现,不仅超越了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而且对观众的震撼力,也不同于某些完全是在倾诉“个人心理空间”式的舞蹈创作。这更充分地表现在他后来独立完成的舞蹈专场晚会《献给俺爹娘》中。这场晚会的舞蹈如《好大的风》、《女儿河》、《黄土黄》,来自黄河两岸、黄土高原上一种中国人特有的人格性情,从舞台上铺天盖地弥漫下来包围了观众。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震撼的力量是以前欣赏舞蹈所从未有过的。在当时的舞界,这被人称为“张继钢现象”。
  20世纪90年代,张继钢先入北京舞蹈学院研习,以后又进入了总政歌舞团。他的注意力也从此转向当代中国军事题材舞蹈创作。在舞蹈的动作形象上,张继钢为军事题材的舞蹈注入了浓重的民族精神底蕴,从而使舞台上的“中国军人”的形象彻底摆脱了许多年来模仿芭蕾或其他外来艺术形象的“夹生意味”,使舞蹈的动作形式与其表现的实际内容,在情感风格上更加融为一体。比如在表现革命战争题材的舞蹈《英雄》中,动作形象和音乐旋律出神入化地融合了中国古典戏曲的韵味气质;而同类题材的女子舞蹈《送军鞋》,则运用了民间舞蹈的动作方式,让历史的人物更具真实的情感魅力。在《哈达献给解放军》这样的现实作品里,这种人物形象独有的民族性格情态,也一样鲜明。藏族民间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步伐,经过编导的加工,成为雪域高原上军人们伟岸宽厚的形象标志,让观者为之动容。
  在目前浮华或玄虚之风侵浸舞蹈创作的潮流中,张继钢以他对舞台形象细节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在更高的艺术层面上,回归现实主义的风格。《俺爷爷》、《壮士》、《哭泣的鸽子》、《密林中的故事》都是这方面的精彩之作。他还编导出像《野斑马》那样震动国内外舞台的大作,让大自然、让生命的呼唤,以一种独有的语言表达出来。澳大利亚因此请他再创作两三部中国舞剧赴澳演出。
  最近,一盘张继钢作品的DVD又在北京面世,共收录了他的军事题材舞蹈作品10部,既总结了张继钢多年的艺术成就,也可以说是固有舞台艺术形式凭借现代传播媒介走向大众的一种探索。(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