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7阅读
  • 0回复

江西省农业增产的三项措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1-27
第2版()
专栏:

江西省农业增产的三项措施
中共江西省委第二副书记 刘俊秀
江西省委在1953年提出了一季稻变双季稻(包括中稻变早稻)、旱地变水田、荒地变熟地的三项增产措施,有重点地试行以后,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1954年,江西省以国营农场和合作社为主,带动互助组和单干农民,在春耕生产中,一季稻变双季稻、中稻变早稻、旱地变水稻田共达一百多万亩。但是,在夏季遭受了百年来未有的特大洪水,被淹田亩760多万亩。从8月以后,又遭受了3个多月的秋旱。为了弥补水旱灾害的严重损失,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除积极发动群众同水旱灾害作斗争外,并且在秋季抢种、补种双季晚稻50多万亩,扩种、补种晚秋粮食作物810多万亩。由于扩大了复种面积,全省粮食总产量仍然保持在丰收的1952年的水平上(115亿斤)。
高安县在1954年推行一季稻变双季稻的增产成绩是较为突出的。这一年春耕时期,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因为没有找到增产的门路,对于完成增产任务缺乏信心。入夏后,又先后遭受了八次洪水侵袭,许多工作人员和农民群众对于能不能保持1953年的产量也没有把握。这时候,县委抓住了一季稻变双季稻这个增产环节,依靠互助合作组织,带动全体农民群众,在全县推行了一季稻变双季稻2万多亩。在夏季洪水成灾后,县委又领导全县干部和农民,积极地坚决地扩种双季晚稻。结果,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53年还增加了5.9%。
江西省的国营农场1954年在推行三项增产措施中间也获得了显著的成绩。全省87个农场中,在夏季有38个农场受到了较严重的水灾,被淹田亩占农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由于有71个农场推行了一季稻变双季稻、中稻变早稻、旱地变水田等增产措施,全省农场粮食的总产量仍然比1953年增加了10.8%。
1954年冬季,江西省委领导全省农村干部和农民加紧作好水利建设,大量积肥造肥,充分准备种子,为1955年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三项增产措施作了准备。1955年,全省一季稻变双季稻110多万亩,平均每亩增产稻谷250斤,共增产稻谷27,500多万斤;中稻变早稻30万亩,多种一次秋季旱地粮食作物,每亩平均增产折稻谷60斤,共增产1,800万斤;旱地变水田10万亩,每亩平均增产稻谷250斤,共增产2,500万斤;此外,还利用了早中稻收割后的秋闲田,扩种秋季粮食作物将近500万亩,每亩平均增产折稻谷60斤,共增产粮食3亿斤。以上几项共增产粮食61,800万斤。高安县双季稻1955年增加了102,000多亩,增产粮食2,065万斤。九江专区往年除修水、九江等县有部分田种双季稻外,别的县都没有或很少种过双季稻;1955年全区一季改双季稻的共有164,766亩,普遍增产。背靠庐山、面临鄱阳湖的星子县,是省内气温较低的地方,过去从来没种过双季稻。从1953年开始试种双季稻,到1955年扩大到27,000多亩。只是扩大双季稻这一项,全县1955年的稻谷比1954年增产了660多万斤。
推行三项增产措施的结果,有力地推动了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九江县磻石农业合作社25户,过去单干的时候,也曾想把一季稻改为双季稻,可是,由于水源、肥料、劳力不足,搞了几年都没有成功。组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1955年全社把一季稻田11亩7分变为双季稻,每亩获得了1,195斤的高额产量,其中有1亩3分5厘水稻田收稻谷1,935斤,比周围农民的产量高出两倍;合作社也扩大了。九江县大桥区虞河村大桥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的时候只有10户,1955年他们以一季稻变双季稻25亩,共增产稻谷6,250斤,每亩平均增产稻谷250斤。秋收以后,很多农民积极要求加入这个合作社。推行三项增产措施,需要兴修水利,大量积肥造肥和增加复种面积,精耕细作,这样,不仅可以大量地解决合作社“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而且能够充分地发挥劳动力的效力。
农业生产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如星子县,由于1955年大面积推行了一季稻变双季稻,中稻变早稻,旱地变水田,全县比1954年增产了稻谷758万斤,秋收后农民购买力平均比1954年提高了11.4%。这个县的幸福乡1954年仅有153户余粮户,1955年推行了三项增产措施,余粮户已经增加到327户。
过去,有相当一部分县、区工作人员和农民对推行三项增产措施有顾虑。有些工作人员担心“变不好会减产”。有些农民认为:“早稻是宝,晚稻是草。如果种两季能增产,为什么过去老祖宗们不晓得去种?”现在,由于推行三项增产措施获得显著的增产成绩,这些怀疑消除了。1955年冬季,全省农民都在大力兴修水利,大量积蓄肥料,准备种子,添买耕牛、农具,为1956年推行三项增产措施创造条件。许多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提出了1956年增产25%—35%,甚至40%—50%的增产计划。
江西省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半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大量增加生产已经有了更好的条件。省委计划在1956年一季稻变双季稻200万亩,中稻变早稻,并且利用早、中稻收割后的秋间田扩大秋季粮食旱作物500万亩,旱地变水田15万亩,荒地变熟地75万亩,别的田地也都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上几项增产措施共可增产粮食20亿到21亿斤。实现这些措施以后,今年就可以超额完成五年计划最后一年的指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