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史诗品格的美学建构——评《史诗类型与当代形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1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佳作推荐

  史诗品格的美学建构
——评《史诗类型与当代形态》
董学文
长篇小说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中最富成就的一种文体,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影响深远,是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但是,毋庸讳言的是,在长篇小说创作数量繁荣的背后,文学精品却严重匮乏。创造精品,创造经典,是真正优秀小说家和理论家们的共同渴望。有效总结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成败得失,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丰厚的理论资源和健全的理论批评环境,是文学研究的光荣职责和艰巨任务。
  胡良桂的《史诗类型与当代形态》(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就是一部充满时代责任感和学理深度的力著。著者试图站在类型学与形态学的理论高度与深度,展开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类型与形态特征的深入研究,以期为长篇小说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一种理论潜能。著者充分注意到了类型形态学研究对于长篇小说创作的切实的理论指导价值。因为“类型体现了所有的美学技巧,对作家来说随手可用,可对读者来说也是明白易懂的了。优秀的作家在一定程度上遵守已有的类型,而在一定程度上又扩张它。而总的说来,伟大的作家很少是类型的发明者……他们都是在别人创立的类型里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比如莎士比亚、莫里哀、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施耐庵、罗贯中等,都是如此。因此,辩证地阐明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形态、类型的内在特性及其发展动向,不仅有着分类研究的意义,更是有益于当代长篇小说精品与经典的问世。
  在对现象的分类描述与规律的系统分析中,著者把时代文学信念与渴望,细化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吁求。首先,长篇小说作为时代的纪念碑,史诗性是优秀长篇小说的基本美学品格和美学理想。著者指出,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史诗虽然失去了其存在的文本形式,但其史诗性的特征却在长篇小说中找到了更为适当的生存环境。也就是说,史诗的美学作用依然存在,它已转化为长篇小说的内在特性。在著者看来,全景式的画面展示、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箭垛式的”英雄人物、群体形象的综合效应以及系统复杂的艺术结构等,构成了“当代长篇小说中的史诗性”。另一方面,“史诗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褒扬模式,我们总是将史诗这顶桂冠赠给那些成就突出的优秀长篇小说”。著者认为,“长篇小说就应当是史诗,是新的时代的史诗,是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社会生活的史诗,应当具有史诗风貌和品格”。用卢卡契的话说,“小说是现在时代的史诗”。
  要求现代小说具有史诗性,这里存在着一个基本难题:文学史告诉我们,除了一些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绝大多数的长篇小说,已经从各种概括性的历史叙事转向了个别、感性、具体以及日常情境。从宏大的历史事件转向了日常生活的家长里短、个人的琐碎欲望、小人物的恩恩怨怨,长篇小说还具有史诗性吗?其史诗性具有何种新质?著者结合大量的创作实践,具体深入地探析了现代长篇小说的史诗品格。他认为,“现代生活的发展使长篇小说作为现代史诗,它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和个人作为主角,诗意地显现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但是这样的日常生活的风俗史、社会史在长篇小说中仍然要达到远古史诗的辉煌、壮丽的审美境界,达到主人公一己情感、心理意识与民族整体意识统一的高度,甚至与人类的情感和心理意识沟通相连”,必须“能以较少的篇幅熔铸巨大的容量”,使现代史诗的诗学成为一种“集约性诗学”,而不是追求传统史诗的“繁复性”。这是该著的理论创见,也为当代的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其次,长篇小说的类型与形态是动态发展的,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为题材的扩大,也不仅表征为艺术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而是内化为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现代意识和当代精神。正如著者所言,当代的长篇小说应当成为“我们时代的史诗”。因此,为了追寻现代长篇小说演进的方向,著者在分类研究中始终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对各种类型长篇小说现代性的阐释上,紧紧把握它们的当代精神特质。当代精神在不同形态的长篇小说中有着不同的表征,没有所谓的抽象的当代精神。譬如,当代都市文学,它的兴起是“中国人在向西方人学习过程中追寻现代性、寻找自己话语的必然结果”,因此,呈现异域文化的冲击与回响,特别是人物心态结构的变异,是现代都市文学的基本模式;而以独立的个人为本位,具有个人性、选择性、实利化和世俗化特点的市民文化,是都市文学发生与生长的土壤,展示这种地域性市民文化的丰富色彩,成为当代都市文学的特有景观。
  至于乡土文学,这一传统的长篇小说形态,同样需要作家怀着“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意识”,掘进人的灵魂深处,“从人性复杂多样性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乡村社会人的行为动因”,这样,“就使当代乡土小说获得了新的生命、新的灵魂”。
  对长篇小说史诗性与当代性的美学追求,既切入了长篇小说的根本特性,又是对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特色与优长的理论总结与凸显,从而把这种无意识的审美倾向,转化为自觉的理论与实践诉求,对于提升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美学艺术层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