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学成回乡 重在实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2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学成回乡 重在实用
柳成荫
我国农村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和城市相比,仍然比较落后。这里原因很多,教育不足、人才缺乏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河北农业大学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对解决这个问题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就是面向农村培养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实用型人才,学校自行组织考试,学生毕业后回当地工作。学校今年计划招生一千人。根据生源地的农业经济现状和生产条件以及发展需求,学校单独组织教学班,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强化实用技术、实践能力和应用高新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培养,保证学生回当地后能够学有所用,带领百姓致富奔小康。
广大农村人才缺乏。农村青年多年苦读考上大学后,多半不再返回农村,出了人才留不住,特别是真正懂得农业新技术,能把技术转化为生产成果,致富创收有点子的人才更是奇缺。为什么要大力开展“三下乡”活动?就是因为农村缺科技、缺文化。“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特点是学成回乡,重在实用。这样的办学方向值得称道。
近年来,农业类院校在办学方面普遍面临困境:招生难,分配难,教学也难。一些学生学得没有积极性,一些老师教得也没有积极性。一些农业院校苦无良策,情急之下,干脆增设法律、财经、国际金融等专业,但这显然不是自己的优势,也不是摆脱困境的正路。河北农大眼睛向下,架子放低,改变思路,面向农村,广开生源,不仅摆脱了困境,自身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这对全国的农业类院校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由于城乡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教育一直是城市独有的风景。城市人纷纷忙于进修、“充电”,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而农村缺乏继续教育的条件和环境,农民也没有形成“充电”的自觉意识。但在对人才和知识的渴求上,落后的农村更甚于城市。河北农大在农村招收二十八周岁以下的青年(村干部三十五周岁以下),就为青年农民的继续教育敞开了大门。一些农村青年可以通过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生产和经营能力,把所学知识奉献给农村。现在我们强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小城镇建设,这都需要提高农民素质,需要教育和培训。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也在于此。
河北农大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并不是免费的援助性培训,学生本人或委培单位需要向学校缴纳学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两厢情愿、合情合理的。其结果是农村农民受益,学校也开拓了生源,改善了办学条件。正因为互利互惠,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才会更扎实、更长久、更有效。其他省市的农业院校也不妨借鉴河北农大的好做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