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帐篷使馆”难遮风雨——走近澳大利亚土著人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3
第7版(国际)
专栏:连载

  “帐篷使馆”难遮风雨
  ——走近澳大利亚土著人之一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澳大利亚老国会白色建筑前池水清清,绿草如茵。两所简陋木板小屋立于草坪左侧,还有大小三四处帐篷错落有致。这就是澳大利亚土著人驻堪培拉的“帐篷使馆”。
  记者如约来到“帐篷使馆”。邦加·史密斯“大使”挥手迎接。天气炎热,他上身赤裸,下身围一条裙。我们坐在一个凉棚下,边饮从旁边塑料桶里舀来的凉水,边进行访谈。
  “帐篷使馆”建立于1972年1月26日。目前,有15人常驻堪培拉。史密斯先生称,他们都是“大使”,分别代表500多个不同部落的37.5万土著人。他们的使命是就土著人的权利、土地和文化等问题与联邦政府和议会谈判。然而,史密斯有些为难地说,政府不跟他们谈论这些问题。在本届议会中,有1名土著参议员,经常为土著人的利益进行呼吁。但他是民主党人士,要从政党的大局出发,也很难顾全土著人的利益。
  “帐篷使馆”几处作居室用的帐篷看上去很难遮风避雨,连一处像样的官邸都没有,这可与“大使”们的身份不大相称。史密斯说,他们土著人喜欢住在大树下、山林里,喜欢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我们就坐的凉棚旁边,长着两株南瓜藤和几棵青菜,与野草混杂在一起,显然疏于管理,更不能满足“大使”们的生活。史密斯笑道,他们不会种菜,主要生活来源靠募捐。有捐面包、大饼的;有捐土豆、青菜的;还有捐钱的。募捐者有当地人,也有外国人;有个人,也有团体。说到这里,史密斯提醒我捐款的事。这是我们约定采访的君子协议。在他的提示下,我当即履行。我一边捐款一边问史密斯,仅靠募捐“帐篷使馆”恐怕也难以为继。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通过土著和托雷斯海峡岛民委员会向土著人拨一定的款项,用于安置、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和生活补贴。“帐篷使馆”可否从中获得一些经费呢?史密斯坚持说,他们不用政府的钱。
  选择1月26日这一天建立“帐篷使馆”有何重要意义呢?史密斯从头说起。1770年4月29日,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船长的“奋进”号航船在今天的澳大利亚东岸抛锚,将英国国旗插上这块南太平洋大陆,从而揭开了英国对澳大利亚的殖民历史。1788年1月26日,第一批英国流放者凭借先进的武器和技术,不顾土著人的抗议,甚至称这里是“无人的土地”,以英王的名义宣布占领这块本来属于土著人的大陆。由于当时英国的监狱人满为患,大批流放者先后到来,他们大规模强占土地、滥杀无辜。土著人无力抵抗,被迫退让,纷纷躲进丛林和沙漠。从首批英国流放者抵达这片大陆那一天起,或从库克船长发现这片大陆那一天起,土著人就开始了反对殖民、争取权利和要求归还土地的不懈努力。
  1901年,澳大利亚建国后,把1月26日定为国庆日。在建国初期,大部分土著人都被圈在政府划定的保留地里,后来受美味食品、香烟和酒的诱惑,一些人逐步来到城市边缘,涉足文明生活。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权利和土地的要求。在他们的长期抗争下,澳大利亚于1967年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有关土著人的公决,正式赋予土著人澳大利亚公民权。至此,土著人的抗争取得了部分胜利,但有关土地的权利仍然没有得到承认。1972年,不同土著部落经过商定,选择1月26日这个有多重意义的日子在当时的国会前建起了“帐篷使馆”,希望推动法律改革,还土著人应有的权利。在“帐篷使馆”的努力下,澳大利亚国会于1974年通过一项新的移民法,废除“白澳政策”,取消所有种族歧视。随后,土著人的抗争继续取得一些重大胜利。1985年,北方领地的一个土著部落打赢了土地官司,成功索回艾尔斯巨石所在的乌卢鲁国家公园。1993年,托雷斯海峡岛民马波上诉澳大利亚最高法院,要求政府承认土著人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权利”。最终,法院判定马波胜诉。从此,有关欧洲人到来之前,这片大陆为“无人土地”的错误定论得到了彻底纠正。马波案的胜诉在土著人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31年来,“帐篷使馆”历经风雨,在争取土著人权利和土地所有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史密斯认为,要实现土著人的根本利益还有艰难而漫长的道路要走。(本报堪培拉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