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竹的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3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竹的札记
叶延滨
一种用根系来繁衍种群的植物。生命是藏在地下的秘密。只要根不死,它就会让春天给你一个惊奇:满山遍野的笋。当它开花的时候,那就死神降临,花的意义在竹子的家族里是与所有其它的植物不一样的,而这一点,我们往往忘记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士大夫以竹自诩。也有恨竹的人,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大概认为竹是一种低贱而无品位的东西。但多数人还是喜欢竹,正是因为它的平民身份、民间立场以及它所具有的朴素形象。
  竹子能得到士大夫阶层以及多数知识分子的认可和喜爱,不能不说是因其在文化进程中曾有的历史地位。竹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记录者,以后担当此任的纸,也是竹子的再生品。竹在植物种群中,无疑具有知识分子的象征,特别是平民知识分子。望竹而自怜,望竹而自尊,望竹而想到“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竹子的文化象征让竹子在文化人那里得到了许多认同,甚至是终极关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实,人们对竹十分“无情”,索取的太多。竹制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屋、棚、门、窗、桌、椅、席、篮、筛、筐、篓、帘、筷、签……基本上令其粉身碎骨,无所不用其极也!
  这是精妙绝伦到残酷的技艺。把一根几丈的竹竿,用竹刀劈开,剖薄、划细,直到变成头发丝一样,细细的、长长的也柔柔的竹丝,然后编成各式各样的器具。看来,动物和植物最大的区别是:在面对死亡时,一个要表示抗议,一个不发表意见。
  蜀地最大的一片“竹海”在蜀南地区,一望无垠,竹涛竹浪,滴翠流碧。在这个世界里,只有竹子生长茂盛,其它的植物几乎找不到。竹子生长迅速,一旦成了气象,它们用地下根系抢占土地,用雨后春笋奇妙的伸长特技抢夺阳光,成千万枝瘦竹的联合行动,使这个世界成了竹子王国。
  单一性的风采,也是生命力的美。单一性的危机,就是生命面对挑战的脆弱。当成片的竹林开花,竹海就会成为死海;而只爱食竹的熊猫,也因单一的食物爱好,面临绝境。
  漓江风光最美处在阳朔到桂林之间,在这一段天然美景中,人工增加的风景,最美的是江两岸的凤尾竹。原先两岸没有这样的竹,江水美,山势好,但在江水与群峰之间的江岸,多有世俗的败笔:农舍、堤坝、田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建议,在两岸种凤尾竹。山光水色间,烟雨朦胧中,有了一带婆娑起舞的竹影。山有了风情,水有了灵秀。这个种竹的建议为漓江绿色添上了神来之笔。
  郑板桥画竹有名,但我看它画的竹,并不高明,简洁而已。让他笔下的竹出名的是题诗:“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这就有点酸了,你若是竹,你敢开花吗?苏轼笔下的竹子另一味道,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写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东坡因罪入狱,后皇帝赦免,贬放黄州,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涯。命运如此不济,诗情依旧清爽豁达,还能闻到山上新笋香味。竹之性情,也因人而异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