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索贝与健康中心——走近澳大利亚土著人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4
第7版(国际)
专栏:连载

  索贝与健康中心
  ——走近澳大利亚土著人之二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20世纪后半叶,30%左右的澳大利亚土著人走出山林,来到城市或近郊谋生,一些服务设施也随之在城里发展起来。在墨尔本东北部的费兹洛伊区,有一家维多利亚土著健康服务合作有限公司。这是土著人的医院,他们习惯称其为健康中心。除宽敞、舒适度比一般现代化医院稍差和没有住院部外,健康中心与其他医院没有什么两样。就诊病人可以在这里休息,也可随意享用免费自助咖啡和牛奶。
  在这家健康中心采访时,办公室兼研究室主任丽莎介绍说,健康中心与市内各大医院有合作关系,需住院治疗的病人一般送到条件更好的医院。主管业务的副总裁玛吉娜从会议室走出来,我们选择在健康中心外面的树阴下进行访谈。当玛吉娜还是十几岁的小姑娘时,她曾在健康中心当志愿者,后来到墨尔本一家医院工作,一离开就是30年。由于土著人健康事业的需要,她于去年11月又回到健康中心。这个土著健康服务中心是澳全国120个同类医疗机构之一,也是规模较大的一个,有全职和兼职职工110人,大多为土著人。
  健康中心对所有土著人开放,全部实行免费医疗,每天接诊病人60名左右。健康中心专门设立的研究室配备12名社会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医学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土著人对西药的适应情况、社区医疗服务、老年健康、妇幼保健、年轻人心理,包括酗酒、吸毒和犯罪心理等方面的研究。为了挽救酗酒和吸毒的年轻一代土著人,研究人员为每一位患者建立档案,作心理方面的具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人员还经常对患者进行家访,跟踪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
  婴幼儿保健室特别为两岁以前的婴幼儿检查脑神经、视力、听力等,以便为不幸患病的孩子及时治疗。正在我们访谈时,一位母亲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来做听力测试,医生用仪器对幼儿的听力逐项测试。当结果表明婴儿的听力正常时,这位母亲高兴地露出了笑脸。她亲切地称健康中心为“土著之家”。
  这时,走过来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还没等玛吉娜介绍,老人先开口:“过去,接受记者采访都是我的事。现在,我的女儿们都在抢风头了。”“丽莎、玛吉娜都是你的女儿?”记者追问了一句。“是的。我们是土著人,一家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土著人的健康事业。”她答道。这位老人叫艾玛·索贝(见左下图,宇文纯英摄),是这座健康中心的创始人。
  1973年,她带领几名土著姐妹,为了挽救受疾病困扰的土著儿童,找来一些材料搭起几个棚子,并找来几把破桌椅和几条毯子,建起了自己心目中的儿童“诊所”。没有医生和药品,她们找到墨尔本儿童医院的一位白人大夫。那位大夫为她们的行为所感动,志愿帮忙,提供儿童药品,并利用业余时间到“诊所”为土著人的孩子们看病。她们的儿童“诊所”就这样迎着困难起步了。
  8个月之后,“诊所”得到联邦政府的第一笔6万澳元资助。索贝女士和姐妹们用这笔资金培训医生,并添置了必要的设备。后来,在政府的资助下,索贝女士还于1976年访问过北京、广州、济南等地,考察中国农村的医疗机制,并把这一机制和针灸引入了她们的“诊所”。
  索贝女士现在把管理健康中心的权力交给了年轻一代。她说,健康中心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是她没想到的,30年的奉献没有白费。现在,健康中心每年耗资近200万澳元,接受土著人就医2万多人次。
  在采访中,玛吉娜和索贝女士都流露出担忧:虽然健康中心每年的大部分经费都由联邦政府资助,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废除了各种种族歧视制度,但目前社会上对土著人的歧视仍然相当严重,对土著人的健康事业等仍然支持不够。这将是健康中心在继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报堪培拉电)(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