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在长江和黄河的岸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1-28
第2版()
专栏:

在长江和黄河的岸边
本报记者 傅冬
到武昌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我想马上渡到河对岸的汉口去。可是在码头上等了又等,几十分钟过去了,还不见轮渡的影子。风很大,吹得停留在岸边的船只一上一下就像个跷跷板似的。武汉市的同志指着面前汹涌的长江说:“有句古诗形容这奔腾的长江说:‘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煞峭帆人!’一点也不错,这滚滚的江水几千年来就这样把武汉市分隔开来。所有的旅客和货物到这里都得耽搁一个时候。”
介绍的同志说到这里马上换了另一种腔调,指着远处江面上闪耀着的灯火说:“在那里,在蛇山和龟山的中间,我们不久就要修起一座钢铁的桥。这桥有一公里多长,光桥墩就有十几层楼高。桥分两层,下面一层可对开两列火车,上面一层可并行六辆汽车。桥底下可走大轮船。”
我迫切地想到武汉大桥的工地上去看看。到武汉的第二天,得到机会去访问。到岸边,我就被工地上繁忙的景象吸引住了。在浩瀚的江面上不时地有铁驳船驶过,船上放满了施工用的材料和机件,在这儿人们还可以看见长长的在半空中挥舞着的吊船的钢臂。随处都可以听到隆隆的马达声。
在江中心的五号桥墩上,电焊工正聚精会神地拿着焊嘴焊接,半蓝半绿的电焊火花四处飞溅着。一个年轻的工程师介绍说,现在工人用世界上最新的施工方法——管柱钻孔法代替过去的压气沉箱法,这样工人不用下到水里就把桥造成了。
我在长江岸边站了很久很久。我虽然没有在这里看见工人把四层楼那样高一、二百吨重的钢围囹吊起、加固、下沉到三、四十公尺深的长江里的雄伟场面。但是能够想像出那伟大的气魄。
这一座桥不是头一次测量,1913年北洋军阀时就曾测量过,以后国民党时又嚷嚷过三次,可是几十年过去了,桥,仍是一座纸上的桥。而现在,我们只要用两年零四个月的功夫,就可以把桥造起来了,而且用的是我们自己制造的钢材。
两年以后,人们在这里不但可以吟那首:“江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而且还可以写新的诗篇歌颂这长江上空新出现的“一条美丽的虹!”歌颂这“人民的桥”“社会主义的桥!”
× × ×
火车离开郑州车站往北走了几十分钟,就看见了一座长长的桥。这就是有名的黄河大桥。同车的人指着远处大大小小的渠道说:“那就是引黄灌溉区”。我就在这渠道旁的老田庵车站下车改换汽车。汽车在这栽满柳树的渠道岸上走了没多久就停下了。我发现在附近不远的一所新建筑物上写着五个红色的大字“人民胜利渠”。
黄河,那宽阔的浑浊的黄水在不远的地方缓缓地流着。
一看见黄河,人们很容易就想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嚣使人肝胆破裂”的词句。
可是现在引黄灌溉济卫管理局的马诚谦同志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情介绍黄河。他说:“黄河是一条害人的水,可是现在我们让它为人民服务。”他指着引黄济卫工程的全图说:“我们在这里开了一条渠道,把黄河的水引进来灌溉田地。卫河枯水季节,还可以送一些水过去通航。”他说,这条总干渠有52.5公里长。1952年开始施工。施工的那一年就灌溉了28万亩地,53年增到44万亩,54年又增到55万亩,55年是65万亩,56年估计可增到70万亩。
为了说明问题,他举出几个数字:凡是灌了水的地比没灌的,棉花每亩多收101斤(籽棉),玉米一亩多收150斤,一般小麦多收20多斤,最高的多到62斤。
一位留着八字胡上了年纪的同志带我到闸上去参观。这位同志搬弄着闸,操着重重的山西口音说:“那年毛主席到这里,还亲手搬过这闸呢!”由于叙述那一段有意义的愉快的往事,他的淳朴的脸孔发亮了。他接着说:“毛主席亲口对我们说:这个闸很重要,要好好保管。”
别人介绍说,说话的这位老同志就是引黄灌溉济卫管理局渠首段的段长乔登云同志。
看完闸以后,我们到地里走了一圈。乔登云同志说:“早先我很糊涂。1952年5月领导上把我调到这儿的时候,我思想搞不通。我给人说,这地方‘低头是河滩,抬头是荒山’调我来干啥?”
“可是现在你瞧,我们除开了个渠道,还把这里的荒地改成良田!”按着乔登云同志手指的方向看去,见不远的地方有一大陇一大陇的田地,在稍远一点的地方,有一大片小树林。乔登云继续说下去:“我们除种了125亩的庄稼,还种了227亩的果树,那里面有苹果、有梨、有葡萄……”
“水给庄稼人带来的好处就别提啦!”他微笑说,他常常到不远的村子里去。乡里的人见他可热火啦!就像见了自家的兄弟一样。他们说,要不是开了渠,那能打那么多粮食!
乔登云同志接着说:“我们现在又在订计划,想在1957年上半年再多灌65万亩田。我们还打算最近在这里建筑个小发电站,作一个导流板沉淀泥沙!”
望着那绵延地伸展在眼前的新的被开垦出来的土地,我想起了陕北人民歌唱黄河远景的一首歌子:
远山高山森林山,近山低山花果山;
川坪修成米粮川,干沟打坝聚湫滩;
坡洼地里种牧草,山腰缓坡成梯田。
到那时:
牛羊成群,绿荫满山,生活更美满。
眼下的景色不正是这样吗?
若干年以后,当黄河上的46座水闸修好,不但河边沿岸家家田里有了水,而且家家户户都可以点上电灯,到那时人们从兰州坐上500吨的拖轮可顺流直下到海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