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万家灯火》为何如此吸引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14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万家灯火》为何如此吸引人
  杜永道
  观看2003年第一场《万家灯火》后感触颇多。该剧非商品化运作,却场场爆满。入场券成了抢手货,开演前售票处拥拥挤挤。弘扬主旋律何以如此吸引人?
  首先,它有一种“群众情结”。不是演绎某个人物奇特的京师遭际,而是通过南城金鱼池一带的拆迁映现居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因之,亲身经历房改进程的里巷百姓被触动、被感染,激动不已。述切肤之痛,说实惠甘甜,群众心自共鸣。
  同时,更勾勒出一幅新时代北京嬗变的历史画面。
  其次,作品的描写真实、深入、细腻。映入眼帘的是活生生的市井生活景观。卖菜的,高考的,蹬三轮卖啤酒的,两口子吵架的,跟整日身边的寻常“故事”一模一样,毫无二致。甚至烘托氛围的胡同口带红箍儿的老大妈,“坛根儿”晨练的男女,都神形毕肖。即使街角发廊,也有人进出、晨昏灯光变换,一如实景。处处逼真,观众方置身其境、心随戏走。
  第三,掀起的情感波澜撼动人心。比如宋丹丹饰演的老奶奶,叙说居住南城60年后的宏愿:拆迁。若不实现,她“哪儿也不去(指不去阎王那儿)”。这话传达出强烈的改造危旧房屋的愿望,喊出了百姓心声,令人震撼。老奶奶搬进新居后,慨叹用热水洗碗的话发自肺腑,充满对新生活的由衷赞美,让观众热泪盈眶。观众动情,心头才洋溢美感。
  最后,剧作语言风趣幽默,尖锐泼辣,京味儿浓厚。听起来俏皮逗人又意蕴深邃,剧场里不时爆发出会心的哄笑。语言精彩,有“嚼头儿”,极能“牵引”举坐饶有兴味地往下看。
  顺便提及,有的词儿让“新”北京人和外地观者听不懂,例如“腰蛾子”。老舍先生的《龙须沟》里有“日崩”之类土词语,后来《茶馆》就不见如此难懂的“土话”了。设若将“腰蛾子”改作“馊主意”,或许更好些。
  归结起来,抒群众情愫、巨细真实、动人心弦、语言鲜活,这四条是它成功的“诀窍”。
  《万家灯火》演出12场即突破百万票房大关。唱主旋律能如此火爆,经验确实珍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